喜感经常来自表情。
由于涉及大量面部肌肉的运动,表情基本上是哺乳动物独有的。动物们的表情含义有一大半要靠我们自己瞎猜,并且经常和直觉南辕北辙,比如,黑猩猩的咧嘴微笑,实际上是马上就要动手的威胁信号。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对“表情管理界”的动物图片喜闻乐见,这其中,常会有猫头鹰的一席之地——朝前的大眼睛、耳毛、鹰嘴、扁平的大脸,很容易出现表情。
渔鸮
猫头鹰在鸟纲之下有自己的单独一目,分为两科:真猫头鹰,谷仓猫头鹰。
可以肯定,渔鸮在真猫头鹰科里面。不过,这一属(Ketupa)的成员数量存在争议:以前,渔鸮属里只有三种吃鱼和其他水产的猫头鹰。
但,年发表了一项分子遗传研究结果,边界发生了变化。基于形态和基因,渔鸮属现在包含12种,从雕鸮属(Bubo)里搬来了9种,大部分压根不碰鱼。
注意,这不是定论。
科学家之间和咱们老百姓一样不断抬杠拌嘴,各举各的证据,各说各的结论,权威人士分别站队。
比如,刚才说的基因测序论文是俄罗斯科学家单独发表的,证明毛腿渔鸮(Ketupablakistoni)不是雕鸮,曾经合作过的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表示不服。
争吵放在一边。我国全国范围都有渔鸮:北方是毛腿渔鸮(Ketupablakistoni),南方是棕渔鸮(Ketupazeylonensis),它们都是大块头的猫头鹰,有突出的耳毛,看起来参差不齐,也都正经吃鱼。多说一句,毛腿渔鸮和有着"血红眼"的欧亚雕鸮个头差不多,不相上下,最大的猫头鹰。
但,两者的生存状态截然不同。北方的毛腿濒危,南方的棕渔鸮则是渔鸮中分布最广、最常见的——至少占据了超过7,公里的范围。
猫头鹰吃鱼,很不寻常
猫头鹰吃鱼是不寻常的一件事。
与其他猛禽相比,绝大部分猫头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无声飞行能力——能够在不发出任何噪音的情况下飞行。
这一能力当然也分强弱。秘诀就是羽毛:它们有着羽毛大,放射状的羽毛少,侧翼长,羽轴结构不同等特点。其中,羽毛表面覆盖着天鹅绒般的结构,而边缘呈锯齿状,这两点是拍打翅膀而几乎无声的主要机制——绒毛吸音,锯齿降噪(还能减少空气动力干扰)。
允许无声飞行的羽毛适应性意味着猫头鹰的羽毛不防水。一些极端的情况,掉进水中就无法爬出,会被淹死。
吃鱼的猫头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适应性——羽毛摸起来并不柔软(绒毛少),但它们依旧保持着无声飞行的能力,毕竟,除了鱼,也吃别的。
因此上,防水能力和水鸟、鱼鹰、海鹰等物种比较相差甚远,几乎为零。
于是,所有捕鱼的渔鸮,都遵循三条:
一,在捕猎时都会尽量不将身体的任何部位浸入水中,除了脚丫——精准地将脚爪伸入水中;
二、停留在浅滩区徒步涉水捕食;
三、选择静止、或者死水域捕猎,比如人类的鱼塘。
对毛腿渔鸮来说,这种适应可能是被逼的。它们和欧亚雕鸮同域,为了避免竞争食物,就改吃鱼、青蛙、贝壳、螃蟹了。
而棕渔鸮更奇葩一些(适应性强大):水陆空通吃,有鱼吃鱼(在一些地区几乎只吃淡水蟹),见鸟抓鸟,当然还有经典啮齿类套餐,甚至被多次观察到食腐——这也算是在猫头鹰中独树一帜了。
写在最后
渔鸮嘴巴和眼睛的位置很微妙,这赋予了它们一种“阴郁的表情”。也难怪,怕水、还得下水摸鱼,换成谁都得阴郁。
看着它们御羽渔鱼,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见证着物种的过渡状态了。
作者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