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西安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谈起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从西安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谈起

选自《文物》年06期杜葆仁

年,西安南郊嘉里村唐代裴氏小娘子墓里出土了一批文物。据墓志记载,裴氏小娘子小字太,卒于大中四年(年),是裴均的孙女。裴均是裴行俭的后人,曾任将相十余年,累封郎国公(图一),《唐书》有传。裴行俭更是一个有名人物,从事过唐朝的外交活动,于仪凤二年(年)“诏册送波斯王",“且为安抚大食使",“将吏为刻石碎叶城以纪功"①。

裴氏小娘子墓里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黑人陶俑。这件黑人陶俑,高15厘米。上身裸露,隆乳鼓腹,下身穿一短裤。右臂微屈,手置腰部,左臂下垂,站在一块大致和非洲地形相似的踏板上,显得非常坚强健壮。他全身(除短裤外)被染成墨色,肤色纯黑。头发也是黑色,卷曲成细螺旋状。唯唇红眼白。面部没有胡须,睑不大,稍扁平。额微凸,鼻梁不高,鼻翼较宽,嘴唇较厚。从肤色、发型、身躯容貌来看,他是典型的非洲黑人的形象(图二)。

唐墓出土的黑人陶俑说明,在唐代,非洲黑人曾来过中国,而形象的逼真、生动,又说明了陶俑作者对他创作的对象是非常熟悉的。

中国和非洲,相距万里,但我们的祖先对非洲并不陌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已有过接触。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外事往来相当活跃,和非洲不少国家和地区有过交往,史书上对于非洲有比较多的记载。《旧唐书》说:“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仓。“②这里就包括着非洲东岸。《新唐书》说:“自拂幕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磨邻”,“其人黑而性悍”③。杜环《经行记》上记载,“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西南,度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食鹘莽。"④这个摩邻国就是《郑和航海图》上的麻林地,也就是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⑤。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还谈到非洲的拨拔力国,说它“在西南海中",“自古不属外国",“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人“无衣服,唯腰用羊皮掩之。”拨拔力国就是现在索马里沿海的柏培拉,实际上就是指的索马里⑥。

我国古代把黑人通称为昆仑人,常用昆仑二字来形容肤色黑的程度,如《晋书后妃列传》载孝武李太后,“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甚至在隋末还把茄子改称为“昆仑紫瓜”⑦。《唐会要》里记载,“殊余,昆仑人也。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月余日",路“绝远”,曾于“贞观二年(年)十月,使至朝贡”⑧,向中国派出过使节。唐代地理学家贾耽所记由广州到波斯湾的航程,才需八十来天,而到殊奈国则需“海行三月余日",比波斯湾更远,这个殊奈国的居民,又都是黑人,从位置上看当然应该是在非洲大陆上了。唐代中国和非洲一些国家通使这是没有问题的。马什和金斯挪士也说,“中国人在中世纪一开头就访问过东非"⑨,这是有道理的。

唐代,中国和非洲进行过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从非洲输入象牙和香料,非洲也从中国输入他们所需要的货物。在非洲的摩加辿沙、布腊伐、桑给巴尔、马菲亚岛、基瓦尔群岛、格迪、坦嗯尼喀、奔巴岛等不少地方都发现过中国古代的钱币和瓷器,其中有一些就是属于唐朝时期的。年在桑给巴尔的卡蒋瓦发现的一百七十六枚中国古钱币,里边有一些是唐高宗时期的⑩。在埃及的古城伏塔特废墟中所发掘的许多中国瓷器,也有一些是唐朝时期的。还有人说,“中国的瓷器在七世纪就传入了埃及”。这些都是唐代中国同非洲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证明。

非洲人民是否来过中国呢?回答也是肯定的。据《新唐书》记载,公元年,室利佛逝国曾向中国介绍来四位僧祇国的客人。

《新唐书》还记载,诃陵国于“元和八年(年),献僧祇奴四。”室利佛逝叩今苏门答腊,诃陵国即今爪哇。所谓僧祇国者,有时也称为昆仑层期国,在古代埃及地理学家科斯麻士的《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中,则称为青机(zinj),都是指现在的桑给巴尔,原意就是黑人的国家。直至近代,在有些著作中还把在外国船上服役的非洲黑人看成“即唐时所谓昆仑奴"。

在唐代,不仅造型艺术里有非洲黑人的雕塑形象,在当时流行的民间舞蹈里还有扮演非洲黑人的角色,在小说里更有描写非洲黑人的作品。如唐代曾盛行一种太平乐,也叫做五方狮子舞,演这种歌舞的时候,狮子“缀毛为之,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可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邑,百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昆仑象就是非洲黑人的形象。

小说里描写黑人的作品更多,他们有的在中国“驾牛耕田”。,非常勤劳;有的充当水手,技术高超。如《太平广记》里说,唐开元中彭泽令孙陶观,身边有一位非洲黑人,名叫摩诃,善游水而勇捷。"馄遇水色可爱,则遗剑环于水,命摩诃取之。‘当众进行过多次表演,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燄。《传奇昆仑奴传》里描写唐大历中有一位非洲黑人,名叫磨勒,住在崔七家中。当时崔生看上了一位大官僚家里的歌伎,与其相恋,但苦无相见之法。在这个时候,磨勒施展了他非凡的技艺,背负着利i生越过十狙堵垣,进入歌伎的院里。两人相见互诉衷情,决心双双逃走,磨勒又帮助他们脱出虎口,遂其所愿。两年后,在一个偶然场合下,这一对夫妇被大官僚的家人们发现。大官僚命令甲士五十人包围崔生的住宅捉拿磨勒。磨勒手持匕首,把这些甲士视同草芥,飞出高垣,“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这一下吓得那位大官不但不敢再追究崔生的事情,而且每天晚上派仆人拿着武器保卫,心惊胆战地过了一年。这一篇著名的小说歌颂了这一位勇敢、机智和乐于助人的“昆仑奴”,因而为历来的文艺爱好者所传诵。

唐墓里出现非洲黑人的雕塑形象,是毫不奇怪的,它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唐代中国和非洲友好往来的历史,在唐代有不少非洲人来过中国的事实。裴氏小娘子墓里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是唐代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唐代中国和非洲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