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严肃点我们不是表情包,我们是文物 [复制链接]

1#

谈起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不少人的第一感觉是神秘严肃,厚重而深沉。

其实文物并不高冷,甚至还有些卖萌。谁不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用大英博物馆路易斯棋文物制作的“你竟然打我”表情包呢。

神秘感往往来源于距离。当文物与表情包相碰撞,文物高冷的面纱被揭下,从小众走向大众,接触才能了解,了解才能喜爱。

今年的博物馆日,南方+就搜罗了一批广州本土出土或收藏的“萌萌哒”文物表情包。

这是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身高”仅有3.5厘米的她,有着非常有趣的发型和精美的服装。你看她的舞姿,一手抛袖上扬到脑后,一手向身后甩袖,弯腰摆臀,唇微张似在歌咏,这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的形象。

再看她的发髻,是向右横出的螺髻。学者一般认为,这种发型来自岭南越族的“椎髻”习俗。“椎髻”即将头发从下往上盘,盘成下粗上尖的椎状,可分为单髻、双髻、项髻(将头发梳于脑后挽成椎髻)三种形式,是岭南越族的显著特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玉雕舞女在汉代诸侯王墓中常有发现,但多为扁平玉块,这种圆雕玉舞人,尚属首见。在南越王墓里出土了五件玉雕舞女,为汉代乐舞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可别小瞧它,这可是一只从花果山来的猴子。这件西汉南越国时期鎏金铜猴,于年在广东广州登峰路花果山3号墓出土。

这件造型独特而生动的文物是汉代陶制鸮形五联罐,出土于广钢新城地块,目前在广州的文物里独此一款。由周围四个大罐盒中心一小罐组成,各罐之间不相通,以泥梁连接,盖子即是鸮首,罐身塑造出双翅盒尾巴,用叶纹纹路表示羽毛。

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猫头鹰,曾在现在的广州城区内多次“现身”,中山大学南校区图书馆的吉祥物之一就是猫头鹰。鸮形五联罐正是取形于生活。

作为眼能夜视、耳听八方、动作迅猛的猛禽,猫头鹰既与战争、军事、惩罚等文化相关,也被认为夜神与梦神,另外也有认为其是祖先神。因此,它被广泛追求长生不老的汉代所接受,在墓葬文化中作为地下世界的墓主守护者。

各位“铲屎官”是否有一丝熟悉呢?

鸽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这是两件铜鸠杖首。右侧是西汉时期的,年在越秀区恒福路银行疗养院工地出土,左侧是东汉时期的,年在当时的东山区,现在的越秀区永福路出土的。

汉代墓葬里有铜鸠杖首出土,通常说明墓主人是个高寿老人。因为在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汉代朝廷颁行为七十岁老人刺杖的礼制。《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糜粥。”“王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之为饰。鳩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这是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结合,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物。鸠鸟进食不噎,以鸠鸟形象作为装饰,寓意老人吃饭防噎。杖本身可以辅助老人行走,也可以用来防身。老者刺杖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这是一盏西汉年间的陶胡人俑座灯,年出土于东山区先烈南路大宝岗西汉墓。现在陈列于南汉二陵博物馆。

你看他眼睛细长、络腮胡,头发束于脑后折向前成髻,左膝弯曲,光着脚坐在地上,右手按于右腿上,颈下刻划着X线纹,从面貌、体格和着装上,都有着典型域外人种特征。这说明在西汉时候,广州地区就已经有域外人士在这里活动了。

这种手托或头顶灯盘的陶俑形象常在岭南地区的两汉墓葬里作为灯具陪葬。

这也是一盏西汉年间的陶俑座灯,年在越秀区先烈中路市委党校出土。同样陈列于南汉二陵博物馆,和胡人俑座灯是邻居。

用表情包,学文物知识。今天的表情包里,你最喜欢哪一个?

哪个文物表情包最戳中你?(可多选)南越王墓玉舞人—不如跳舞清代孩童像—为你点赞西汉鎏金铜猴—脑壳疼北宋木雕罗汉像—看热闹汉代鸮形五联罐—弱小可怜又无助清光绪陶塑金丝猫—蓄势待发两汉铜鸠杖首—绝对不鸽唐白玉座狮—理不直气也壮西汉陶人俑座灯—挺你西汉陶人俑座灯—吓得我手都断了提交

郑慧梓钟晓宇

钟晓宇

本文来源:南方PLUS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