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翠红
网络社交工具发达之前,我们认识一个人是从见到人开始,少数情况从见到字、听到声音(通信、打电话)开始,如今认识人,说不定第一个媒介便是对方的社交账号头像。
最近就流行一种现象,“看一眼头像就看穿人生”——头像是风景照本人就是中年,头像是表情包本人就很活泼,头像成了至尊宝那他可能就是个渣男。
很多朋友会发现这种说法有道理,比如自家的父母长辈多用风景照、花草照,而有些人,比如《甄嬛传》浣碧的扮演者蓝盈莹,她用的是卡通式头像,这与她平时在微博上发出的视频里托腮、嘟嘴的形象一致,都是表示心理年龄比较小,或者想以小示人的心态。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人头像和大家总结的规律不一样——贴了张幼童坐树梢的图,一轮弯月升起,充满了童趣,真人则是“秃头总裁”,雷厉风行。其实头像是他儿子挑的,他根本没工夫玩社交工具。
▲常用情侣头像
头像反映“人设”但无法跟真人划等号
所以头像能否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与社交工具相关的一切,头像、屏蔽、点赞、回复……等等,正常情况下都承担着社交功能,然而怎么去适当解读头像的社交功能,却并非简单把人分成几大类,一类贴个标签如此简单。
我们看到的头像或多或少是一个人在有意识地展示给我们看的内容,最明显的例子是演员。
演员的职业就是把自己展现给大众观看,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演员在微博上用的都是自己的硬照、代表作的剧照、最新推出的影视剧相关照片等等。
我们从演员头像看到的就是“展现”和“职业”,而不一定能看到太多个人的东西。
普通人在社交工具上虽然也要展现个人形象,但头像中透露出的个人信息会更为丰富。
通过头像去了解一个人,前提之一使用者自我和谐。通俗地讲,这个人大体上认可自己,内心矛盾较少,言行、表里基本如一,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差距不是特别大。
在这种情况下,头像上透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比如有特别恨嫁的朋友结婚了,她十分满足于自己做太太的身份,从结婚那天起她的头像就改成了两个人的结婚照,这真实地反应出她看重结婚的态度,以及她想展示已婚(非剩女)的迫切之情。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自我和谐,有些人头像是古典美女,或唐朝服饰,或清装、民国范儿,真人呢,有的精明干练,有的豪爽大方——头像显然不能跟真人划等号。
▲网络流传头像内容解析
贴动物、孩子照片就一定是爱动物、爱孩子的表现吗?前提是主人贴的动物、孩子是自己的。
比如海清的微博头像是一只猫头鹰,那她就是爱这只猫头鹰?或者说明她的性格像猫头鹰?
如果作为头像的猫头鹰是她自己养的,也许是她喜欢这只猫头鹰;如果不是,也许她只是常拍戏熬夜,用以自嘲罢了。
而刘烨的头像是他的孩子,看过《爸爸去哪儿》的观众相信会承认他确实很爱孩子吧!
社交头像承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交往不多的人中,第一印象停留的时间会很长。这就是首因效应。
但首因效应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认识了十年的朋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初相识的还是最近相交的?对于很多彼此相熟的朋友来说,是后者。这是近因效应。
所以有人在刚添加几名好友时,会换上自己尽善尽美的头像,这是利用首因效应,给新朋友留下美好印象。
而有的人则选择不停更换新的自拍头像,用来告诉朋友最近变成什么样了,以产生近因效应。
比如一个女孩选择一张忧郁的自拍做头像,那她可能是向朋友表示最近心情不好;而当她换成一张大笑的表情,则可能表示她最近心情不错;如果头像成了向日葵,那或许在暗示她要积极地拥抱生活。
当然,这只是普通人换头像的心理。名人由于粉丝众多,头像也担负一定的人设打造作用,不可能常换头像。
社交工具里头像的选择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有专业的调查、研究做支撑,头像选择、调整和人的性格只是具有相关性,不可能有必然联系。
所以,网上流传所谓“十大渣男爱用头像”、“他到底渣不渣,看一眼头像就知道了”之类文章根本就不靠谱,女孩们面对这样的劝告时,权且一笑,切不可当成真理。
编辑:新吾实习生:杨林鑫范娜娜校对: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