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窥一斑而见全豹西顿动物世界精读分 [复制链接]

1#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

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好!我是汪懿。我今天要为大家领读的书籍是《西顿动物故事》。我的解读肯定有偏颇之处,希望通过此次抛砖引玉,能够激发大家进一步的思考,一起讨论。

1成书背景初探

年,作者西顿出生在英国南希尔兹港(SouthShields),6岁时便随父母移民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Cabbagetown(字面翻译:卷心菜小镇)。

如果现在去那儿旅游就会发现,这个卷心菜小镇最出名的特色景点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群。而这些建筑群,就是在作者父母那个年代建造起来的。

作者童年在安大略的森林和湖泊附近的环境中度过,接触了相当多的印第安文化,因为安大略省的原住民就是北美印第安人。

从以上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随父母一起从欧洲远渡大西洋来到北美的荒野之地开拓生活,对于当地的原住民也好,自然环境也好,是一种“入侵”。这也解释了作者在作品中始终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方法的原因。

作者早年的经历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在他21岁生日那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份账单,账单上列出了从他出生至今的所有费用,甚至连他出生时医生接生的费用也赫然在目。他向父亲付清了账单,但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和父亲说过一句话。

这段经历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可能无法确切得知,但是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大胆推测有些故事中关于父亲或者是AlphaMale(阿尔法男性,意为在特定群体中占优势的雄性动物)的描述,其实是可以窥得一斑,尤其在第一篇喀伦泡之王老暴和第六篇流蹄的野马这两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这部作品是一本短篇小说合集,当时刚出版时被誉为“现实野生动物小说”。书中最出名的作品就是第一篇——“喀伦泡之王老暴”,这篇故事的创作灵感据说是基于作者在美国西南部的捕狼经历。

▲坦拿利领着大狼狗奔向峡谷

2精读:分组对比

本书一共有9个故事,虽然每个故事的主角动物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些故事却有共性,为了方便阅读,加深理解,其中8个故事可以两两分组来进行对比阅读。

★第一组:宾果,我家狗的故事VS巫利,一只*狗的故事

★第二组:银斑,一只乌鸦的故事VS红毛领,顿谷里一只松鸡的故事

★第三组:豁豁耳,一只白尾兔的故事VS泉原狐

★第四组:喀伦泡之王老暴VS溜蹄的野马

野性能否驯养

第一组的主角都是狗。

描写的重点和故事的寓意却不同。在宾果的故事里,强调的是看似野性十足的猎狗,却在人类的驯养中体现出的温顺,而巫利的故事正好截然相反,看似已经完全驯服的牧羊犬,仍掩盖不了它的凶残野性,最后甚至要咬它的主人。

仔细阅读两个故事以后,不难发现导致宾果和巫利二者性格(容许我称之为性格,或者应该称为动物性)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两只狗在出生后的幼年阶段的不同遭遇:宾果从一出生起就被人所抚养,而巫利则是和另一条狗在野外自己长大。

养过宠物狗的人可能会有经验,驯养小狗必须在小狗八个月内对它进行管教,这是能否驯养这条狗的关键,如果在八个月内没有将狗驯养,比如让它养成了咬人的习惯,那么等它成年以后,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本性的。

狗是不是人的好朋友?这个问题其实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得到答案:如果想要让狗成为人类的朋友,那么从小就要对狗进行管教,让它们懂得与人共处的规则,否则看似再温顺的狗,它的野性早晚会在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暴露出来,关键时刻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

可以启发孩子们想一想,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对于动物、宠物,我们究竟应该抱着怎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又要采取一些什么方法来处理好和动物的关系呢?引导孩子思考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跟他们交流。

题外话,我认为在城里的长大和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动物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那些从一出生就在城市高楼大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受到环境的限制,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

所以在阅读这类自然主义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帮他们做一个跨越,就是将书本里的故事环境和现实做一个链接,否则孩子在读这类作品的时候不容易产生代入感。假如没有办法产生很深的共鸣,只是浏览情节,很难从作品中有更大的收获。

斗争的智慧

▲红毛领拯救小松鸡

第二组,主角都禽鸟。

银斑和红毛领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团队的首领,它们的群体相对于它们面对的敌人而言,在体型上是弱小的。所以它们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斗争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领团队从强大的敌人手下虎口脱险。

银斑最后死于天敌猫头鹰的利爪下,而红毛领则是惨死于人类的陷阱。

二者死法不同,作者的态度也不同:对于银斑的死,作者的描写更为客观,因为在作者看来动物死于天敌的手下那是天经地义;对于红毛领的死,作者在文中这样感慨——

“难道野生动物就没有道德或合法权利?人又有什么理由让同类的生灵遭受如此漫长而又可怕的痛苦,就仅仅因为这生灵不会讲他的语言?”

看到这里,我很惊讶作者的表态。因为他在整本作品中,都试图保持一个中立客观的第三者视角来描述,避免显露太多的个人的情绪。但是在此处却露出了破绽,作者在看到了红毛领惨死于人类的陷阱之下后,再也忍不住把自己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热爱展露无遗。

母爱

第三组,白尾兔和泉原狐。

这两篇故事中最明显的共同点,也是最大的亮点、最摄人心魄的描写,就是母爱。

白尾兔是为了保护孩子引开敌人在逃跑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让我们感慨保护孩子的母性确实乃是人和动物共同的本性。泉原狐则是在用尽一切方法都无法救出自己被抓的孩子后,用*饵*死了它,以便帮助它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两篇故事在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就是故事性比较强。但是在这里我对作者描写的真实性也是抱有保留态度,尤其是泉原狐*死自己的孩子这一情节。因为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虎*不食子,正好与这个故事描写的情况截然相反。

也是考虑到孩子读的时候肯定会有疑问,我们需要引导一下,告诉孩子这是文学作品,是小说集。小说就不可避免会有虚构的情节,有些内容除非眼见为实,不然对于我们认为不合理的文学情节,是可以抱着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而非全盘接受。

如果想要知道现实中是否真有这样的现象,就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通过查询一些动物资料、纪录片等等的途径去解答书中带来的疑问。

在孩子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寻找摸索答案的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辨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们能够帮助的就是引导他们提问,然后告诉他们有什么便捷的搜索办法。

阿尔法男性

第四组,野狼老暴和野马。

在老暴和野马的故事中,主角都是阿尔法男性。他们是各自团队的绝对首脑,而且他们所在的团队和之前银斑、红毛领的团队是截然不同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队伍:不论从硬件——体型、力量、速度,还是软件——与人类搏斗的智慧,都是无与伦比的。

在阅读这两个故事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抓到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对主角的肯定和崇拜。在老暴的故事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一头耗尽了气力的狮子,一只被剥夺了自由的老鹰,一只丧偶的鸽子,据说都会伤心而死。谁能断言,这个冷面强盗,能够经得起这三重的打击一点儿都不伤心呢?”

在这里,正好是个很好的机会跟孩子解释一下,在西方的观念里的一些动物代表的意象。这就跟我们中国古诗词中某些对象代表的特定意象是一样的。

比如在西方人的眼中狮子是象征力量和领导力,老鹰是自由、凶狠的代表,而鸽子则是忠诚的化身。

所以,仅仅这一句话,其实就包含了作者对老暴的无限赞美,在他的眼中,老暴是集力量、自由和忠诚于一身的一个优秀首领。

在野马的故事中,我破解的密码则是故事的最后一句:一具躯体——了无生命,却自由自在。

读到这句的时候我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本意可能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了。所以找来原文阅读,当我读到原文时,心里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

作者在最后的的确确是在表达他对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的崇敬:Up,upandon,abovethesheerestcliffhedashedthensprangawayintothevacantair,down—down—twohundreddownwardfeettofall,andlandupontherocksbelow,alifelesswreck—butfree.

作者最后用的词是butfree。学过英语的都知道,英语转折句,but之后才是这句的重点,是作者真正要强调和弘扬的核心就是自由(free)。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觉,在整本书的故事中,尽管描述了很多种野生动物,但是作者最倾心的还是像老暴和野马这样的阿尔法男性,因为他们代表了领导力、力量、自由、忠诚等一切优秀的品质。

3拓展思考

关于阅读,我始终认为原汁原味的原文才是最值得把握的,文言文也好,外语也罢,就像我们吃的食物,现在都追求有机、自然,这是一个道理。因为再优秀的译者也免不了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对词语、句子结构进行加工甚至再造。

我完全同意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可以把外语作品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母语形态展现给我们,但是我的担忧却是译者的功力会把原著无形地抬高,甚至抬得太高了,让你感受到这个作品原本没有呈现的部分,而这部分内容,是译者的添加、再造。这究竟好还是不好呢?

要说好的方面,就是帮助我们用更能接受的母语形态去欣赏了作品,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原著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那不如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读原文,片段也可以,然后看看孩子们有什么想法来分享。

回到原著作者西顿,就不得不提同一时期另一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们都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他们的小说无一例外都是描述大自然或者野生动物,或者是原住民的故事。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在写作手法上都有相同点,就是描写得非常生动、细致,读来有一种画面感。情节非常生动、流畅,故事安排合理,但结局又出乎意料之外。如果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感觉就像在看电影一般,声音、颜色甚至气味都仿佛还原重现。

如果孩子对《西顿动物故事》很感兴趣,可以推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白牙》作为拓展阅读。

关于外语小说,我的阅读心得就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孩子而言要想更多地从故事中有收获,那么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的起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欧美人的祖先多为游牧民族,也就是我们古人所谓的“蛮夷”,他们因为地广人稀,所以以放牧为生,天性与野生动物更为亲近。而中华民族从很早开始就实现了农耕文明,我们地少人多,以家族聚居、密集劳动、精耕细作的生活形式为主,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不像欧美人崇尚人与动物的亲密、合作关系。

在了解到了这一大背景的情况下,孩子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西顿笔下的老暴、野马、白尾兔和泉原狐都那么栩栩如生。

阅读的意义在于养成精神贵族,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最好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做孩子的精神灯塔——他们能走多远,取决于我们有多亮。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愿大家都学有所成,为孩子点亮明灯。

完整分享见儿童阅读师资认证初级学习社群

领读官介绍

汪懿,网名“懿心一意”,来自上海,儿童阅读师资认证初级学员。大学时就读经贸专业,非教师科班出身,也不从事培训相关的工作,现在本职工作是制造业外企职员。平时喜欢阅读一些文言经典,包括诸子百家、历史和中医等,也爱好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现代书籍。

长久以来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吸引,坚信这是正真应该被传承的“道”,一直也在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平台以便掌握更好的“术”来把这些经典教给孩子传承下去。从去年开始接触了亲近母语的平台,让孩子从大班开始跟着小步读书的分级阅读学习,先后还参加写作、童诗、阅读等一些其他的亲近母语课程,对整个团队的理念非常认可,因此看到有阅读师资的学习课程马上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希望在这个平台也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