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里是北京天坛古柏上的小可爱 [复制链接]

1#

猫头鹰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夜间活动的鸟类,它们因长着像猫一样圆乎乎的脑袋因而得名,已知现存的猫头鹰种类超过种,属于鸮形目,可以分为草鸮科、鸱鸮科还有已经灭绝的原鸮科。

它们中的大多数,面部的羽毛会形成一个面盘,上面镶嵌着两颗又圆又大、看上去很无辜的眼睛。

即使是在繁华的北京城,也有猫头鹰的分布,在夜晚听到悠长的“唔~”“唔~”声,很可能就是猫头鹰的叫声。长耳鸮就是北京的冬候鸟,夏季它们在我国东北一带繁殖,到了秋冬时节,就前往河北、北京以南一带越冬,在迁徙途中,长耳鸮似乎也爱上了这座都城,它们穿梭在京城傍晚的宁谧夜空,出没于古老的苍松翠柏之间,看,躲藏在古柏树上的,就是一只长耳鸮。

它周身呈棕褐色调,身上还有一些斑驳的条纹,这让它们和树干的颜色十分接近,能够为白天休息的它们提供隐蔽和保护,长耳鸮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约有40厘米,在它们的头顶长有两簇长长的,像耳朵一样的羽毛,为它们原本呆萌的面容又增添了一丝俏皮,也正因此它们有了长耳木兔的外号。它们有神的眼睛中,虹膜呈橙*色,脸部羽毛在尖锐的弯钩状的喙周围形成一个白色的X形,是它典型的鉴定特征。

白天的它们几乎看不太清楚,反而在夜间视力非常好,在动物的视网膜深处,分布着光感受器,也就是视细胞,根据形态可以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是感受强光和颜色的细胞,而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对不同颜色光波反应不敏感。猫头鹰的视网膜中分布有较多的视杆细胞,这也是它们夜间视觉灵敏的原因。

夜晚是大部分猫头鹰的捕猎时间,它们往往被称为悄无声息的暗夜杀手,这也得益于它们独特的翅膀和羽毛结构。它们的羽毛非常轻盈柔软,翅膀前缘的羽毛构造像细小的梳子齿,而翅膀后缘的羽毛有着松软的穗状边缘,这样的构造能够在它飞行的过程中分割翅膀周围的气流,从而降低空气急剧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猫头鹰就靠着这样巧妙的降噪构造,安静的接近猎物,这也帮助它们提高了捕食的效率,它们脚爪非常锋利。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便于抓住猎物,它们主要捕食啮齿类动物,长耳鸮每天要吃上一两只小鼠果腹,有时也会捕捉小鸟和蝙蝠。

而这些食物当中的骨头和皮毛它们消化不了,所以吃完之后会将不能消化的毛、骨骼都混为一团,吐出来,这被称作“唾余”,研究人员会通过拆解它们的唾余来分析它们的日常饮食。

每年的春夏之交,是长耳鸮的繁殖季节,这时的长耳鸮会成双成对的出现,它们互相梳理羽毛,在林间营巢,或是干脆利用乌鸦、喜鹊的旧巢,产下4-6枚白色的卵,由长耳鸮妈妈孵化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雏鸟破壳,刚出生的鸟宝宝灰色毛茸茸的,长耳鸮父母轮番来往喂食,大约经过45-50天的时间后,小鸟便会离巢,不久后它们开始迁徙的旅途了,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

北京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众多猛禽在迁徙途中会在北京歇脚栖息。说起长耳鸮与京城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北京的旅游胜地,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天坛公园说起。天坛公园种植有茂密的柏树,形成了成片的古柏林,每逢冬季,长耳鸮便迁徙来此,落在天坛的古柏上栖身,由于它们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白天要在密林中隐蔽休息,夜晚又需要在空旷处飞行捕食,因此它们所选择的地点需要两种环境的结合,而天坛——这座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恰恰成为了长耳鸮越冬地的最佳选择。

期待在冬日天坛的古柏树下,与这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期而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