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帝国火枪发展史 [复制链接]

1#

华夏文明,作为首先创造出火药,并将其列入国内四大发明之一的国家,火器的发展运动自唐宋元伊始,经明早期时的高度重视运用,随明中期时的传统齐射理念注入,以及明后期时兵器大家“赵士祯”汲取百家之长的体系转型,和兵阵大家“戚继光”以阵法对火器运用的发扬,在明朝的中后期时段内,明火器的实际战争用途,一度达到过世界上热武器运用的顶峰。

神机*团

虽然在理论上来说,对比明清两代的火器时,总有某些人提出以现代视角对比两代火器单体得出的清廷优胜论。

明朝后期的火绳枪兵

但实际从时代上来看,明朝除了短暂的在中期发展停滞外,其余的时段内,不是适应本土作战的自我创新力之体现,就是集合百家之长且不落后于潮流的果断革新,任何时期的明朝火器与同时代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横向对比,最次也都是不落后于顶峰科技线太多的水准。

弃流入燧发枪不用的清廷火枪队

反观清廷,仅依靠衰败期明廷的遗馈,不思进取,被西方世界在战争和贸易中的不断武器革新,反拉出了“簧轮、燧石、后装和线膛”的四个发展代差,以此可以看出明朝对火器发展这条路线上的优秀,不过仅以此短暂论述,想必诸位也无法很好的认知到这一点,因此下面我会具体剖析整个明朝的火器发展历程,还原一个真正的明帝国火器发展史。

火器之起源与明朝早期火器的发展形成

关于热武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都是对爆炸物的发掘和应用。

古代对爆炸物最早的应用——烟火

在这一点上,虽然一些西方学者会将火药运用发掘的功劳戴在古代欧洲的头上,但据早期对火药发掘的存世记载,基本可查的资料都显示火药的发明发生在古华夏。

黑火药

例如,孙思邈所著作的《丹经内伏硫磺法》中,就记载有目前最早对火药运用的具体方式,这个时期大概是在唐代的中期左右,主要由古华夏的药术和丹术中引申而出。

孙思邈

相比之下,西方因为医学道路发展较早,经《希波克拉底学说》后,就已经完成了巫医的分离,这加之《神农百草经》、《天工开物》、《范子计然》和《证类本草》等古代医书中提到的华夏基于欧洲之天然硝石矿藏的优势(益州、陇道、西羌和武都等地),古中国在诸多条件下成为了世界火药的起源,亦是火器的起源。

中国古代居于四川甘肃一代的天然矿藏

基于这些条件,在唐朝和宋朝时,根据火药爆炸物依次在“药和礼”(丹和烟花)的运用中显现出来的伤害能力,以火药为发射核心的热武器,首次在南宋的陈规手中以竹制石弹的形式出现了。

南宋火器——经修缮改造,并非原样

后续,又经历了数百年的衍变,在后宋时期以金属铜制火铳的形式,随交战国蒙古帝国,撒播向了整个亚欧大陆。

蒙古帝国倾吞欧亚

自此,地球东西面的火器发展,以一个相同的基点开始了。

不过此后,至大元崩阻的前夕,因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子帝国形成的阻隔欧亚大陆之欧亚墙,欧洲和亚洲的流通再一次出现了断绝,两地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开始走向了不同,明帝国的火器发展,就是以此局势为起点而展开的。

明代早期的版图,可以看到多国阻隔欧亚

明代早期的火器发展,主要可以用“融合元帝国之优势骑兵,辅以重视火器的发展”来进行形容,这主要是由于明代早期独特的*队制度所导致的。

无敌欧亚的蒙古刀骑兵/弓骑兵和重骑兵

从年开始,朱元璋在红巾起义后建立了明*,他们在与蒙古*队的无数次交战中,将骑兵的强大烙刻在了心中,又意外的发现了元朝使用的火器在对骑兵进行冲锋抵抗时的高效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明代早期*队制度订立的选择,以及装备相应发展的路线。

具备穿插突破能力的骑兵冲锋—蒙古

明代早期的统治层,首先套用组合了秦晋和唐时代的府兵、田兵制度,组成了*队制度的框架,又创立了吸纳敌我*伍后裔、惩罚性兵役者和兵役招募者的四类*户群体基础,最后又加入了卫所(营:神机营:火器/五防营:骑兵/三千营:虎卫)驻防一地,并定时通过中央驻防进行定期换防的制度,这些关节组成了明代早期的“*屯轮换世袭*制。”

京师三大营

卫所的边*和中央,定期入京受神机火器训

简单来说,这种*制的好处就在于吸纳外族强势兵种、定期在中央驻防训练火枪射击术,以增加*队中的火器兵比例,以及维持*队强度和稳固对*统治的这四点上。

明朝骑兵,含大量蒙古骑兵,一般驻在两辽

后两者暂且不论,前两者的最终结果便是吸纳了大量的蒙古骑兵(多民族*队,蒙古、女真和日本等),并在年、年和年间,分别将*队内火枪兵的比例提升到7%(13/)、20%和30%,在短期内达成了对主要敌手游牧民族的优势复刻和克制能力的加强,这可能也是早期明朝对敌攻伐百战百胜的主要原因。

明朝后期神机营——实际上只是个空壳子

不过,也是从这因为主要敌对*队类型而发展转变的*制和火器发展路线开始,东亚的明帝国和西方的诸国,亦自元朝的传火时期首次出现了热武器发展上的差异。

在这点上,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学说进行解释,其中比较被认可的是《游牧理论》。

游牧民族(*色)——非明朝

主体观点认为,明*依据对火器威力的放大、射速的提升和武器近战能力的融入,结合*阵以及火箭车等设备,对骑兵冲锋进行正面连续不断的密集杀伤,并通过另配置火箭车和弓箭手的编制,在正面加强杀伤和顶部加强火力覆盖,最后以带矛头的火枪,进行骑兵冲锋的威力完全抵销。

强调射速的三眼铳和与车阵结合的驽枪阵

这样的配置,在应对本土被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时,以及侵入游牧民族腹地时面对的骑兵反扑时(战象也是一样的道理),拥有完美的抵御和进攻能力。

明清在萨尔许之战的火铳骑兵对抗

可以同样理解的还有被提出的“华夏墙理论”和明朝的“大型火器发展路线。”

厚的恐怖的华夏城墙—伴有斜面和混合填充

基于古华夏城墙宽厚10米左右,四周十几公里的范围,以及倾斜的形制和石、砖、夯土结合的填充形式,远远胜过欧洲的城池墙强度,甚至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内外墙合一,也仅有国内一个省会的1/3厚度和强度,这就造就了欧洲大力发展大体积巨炮破墙的大型火器运用方式,以及国内主要将火炮用于城池防卫和围城的大型火器运用方式。

脆弱的欧洲墙——大多直立且用砖石砌筑

如此,相较欧洲因为通常较少面对强大的骑兵和城墙,所以单调的对火器单体进行加强和火炮的口径加强的方式。

古代欧洲的作战形式——大概明末时期

根据区域特性,明朝早期发展出以现代视角看略显怪异的“多管、中心带矛头之三眼铳等火枪,以及各类正面发射大量矛枪的火箭车,和整体相较欧洲略小的直筒火炮”设计,就非常好理解了。

较少追求大尺寸的华夏炮

主要就是因为,区域性质的游牧主要敌对目标和城墙的区别所导致的,此为明代早期的*队制度和火器发展之形成。

明早期——武器设计具体剖析

在这个时期内,运用上述这些设备器械和制度阵法的部队主要是明朝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这个部队统辖有枪兵、骑兵和炮兵,与中央的*器局一同构筑了明代早期中央和地方的双火器研发体系,至于常言的*器局内部兵仗局,则主要负责研发大型火炮。

神机营——包含训练、研发和使用

由他们两者设计的作品主要有:“三眼铳、加入长冷武器功能的三眼铳(矛型居多)、加入短冷武器功能的三眼铳(钩铲刺型居多)、马上三眼铳”等火枪。

在单体上来看,这类武器主要由一个长杆握持把(木制居多)和3/5/7根枪管组成的身管(钢制或复合金属)构成基础态,再注入长枪、长矛和长刺等长款冷兵器的功能,抵抗敌方骑兵冲锋和加强己方骑兵冲锋时中距离先发的能力(步枪刺刀的骑步兵原型),注入短钩、短铲和短刺等短款冷兵器的功能,实现挖壕、破门和自卫等功能,依靠连续发射3/5/7枚大型铅弹或数次数百枚的小型铁弹,产生连续杀伤。

就武器单体的设计而言,这阶段的明朝火器,因为射击行程短小、发射姿势复杂不利和火台依次点火发射的击发形式,显然在设计后相当缺乏身为枪械需求的精确性、射程(步射程)和使用便捷性。

三眼铳,射程短小、发射复杂、精度难堪

不过,基于自弓箭运用上流传下来的齐射理念,明朝开发出了类似后世三段击之齐射枪术,所以这时期的明械,在面对东亚传统步骑*队时,仍拥有相当好的大中型战团作战能力,以及对*团多功能性的加持。

明早期——战法阵术剖析

这类明代早期的火器战法,主要是由明朝大将穆英所开发的,它们并非只是一种战术,而是有相当多的形式,大多都是基于此前百年对于弓箭战术的运用,以及弓弩爆炸弹发射的齐射战术而演化出的,本质上是对古法的再次运用,只是换了一种新类型的武器。

可以相似应用的弩和弓

如上所述,这些战法以弓弩的角度来看,便是相当容易理解,总结就是一个“以战团防卫为核心的短暂区间之战斗单位。”

当时大部分的火枪手居于前排,且火枪含近战功能,以及火枪兵配置有全套近战战刀、步盔和铠甲,即可证明这一点。

居于前排的火铳兵,不过遗漏了近卫兵器

一位西方学者也对明早期火枪兵做出了与我相似的评价,即“明朝对火枪兵从未想过用于精确的纯远程打击,而是类似于同时代近战弓箭手一样的职能,在扫除敌方冲锋后,便以近战兵刃进行短兵相接的作战。”

同代弓箭兵装备,配置近战攻防武器

以这种防御为核心的角度,我们便能很容易地理解明朝的*阵,他们需要做到的并非是精确性或是杀伤性,而是着重形成连绵不绝的弹幕,以起到破坏敌方冲阵和影响敌方士气的效果。

分番迭射

这种战法最早出现在唐朝,被唐将李笙首次记载在《太白阴经》中,后续又为宋金战争中的吴麟、吴玠所完善,他们运用齐射战术击败了金朝的全甲骑兵,分番迭射的说法也是从此时引起的,这种战术在宋后被称为“驻队矢”,本质上明朝大将穆英使用的三段击就是此事物改良后的变体。

吴氏兄弟打败金兵使用的齐射法

即一种“1/3/5/7/9队列先进行射击,后2/4/6/8/10队列再次进行射击,随后整个第一排向后退至第三排位置装弹,再由满弹的第二排前进执行此前奇偶数队列进行两次射击的形式后,最后由装完弹的后退排从新射弹”的连续不断射击战法。

法示意,一同举枪但分奇偶发射,后排换弹

上述我说过该事物基于传统齐射的区分,以及有多种战法形式之说,则主要是因为明朝对战车运用的再次捡起。

最早的战车用于冲锋作战

在汉族古代时,就有环车结营和战车作战的战法,这种理念主要是因为对抗骑兵的优势而生,在以骑兵为主要战力的元朝消失后,以对抗游牧民族为主的明朝自然也就再次的捡起了。

战车结营

明朝对于战车的运用与古代时略有不同,主要的职能在于“提供布置防御工事的能力和火力支援”,这主要是因为对火器使用和对骑兵野战时的战术需求所产生的,能够以车结车阵防止骑兵穿插,并以战车射孔结合火器进行火器的战力加持,这一点在此前的弓箭时代是很难实现的,主要因为杀伤性和器械使用幅度这两点。

而明朝齐射战法则结合了此种事物,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对骑堡垒,具备面对游牧民族骑兵时的“防卫冲锋、阻隔穿插、战团作战和移动作战”之优势,这使明朝的齐射战法与此前弓箭的形式出现了区分。

移动车阵(仅示意)

此外,又因为战车形式多种多样、早期火器形式亦多种多样,以及基于对抵销火器装填速度CD的齐射法并非三段击一种,所以上述我也提出了“多种战术形式之说”,此为对明代早期的战法阵术之理解。

明中期——武器发展停滞期和武器设计体系的转折点

上述的这种体系和制度,大概从明朝初年延续到了16世纪初左右,在这一阶段后,明朝的*队和武器发展就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期,后续又开始了整体的转向,这主要是由于如下的几个事件所导致的。

西草湾事件——缴获西械

一是国力的衰弱、二是西式火器技术的传入,这之中还涉及到两个人物,分别为土木堡战神和赵士祯。

其中,前者指的主要是土木堡之变的后续影响,它造成了明朝整体国力的衰弱。

土木堡之战

由于朱祁镇在土木堡被全歼了数十万的明朝*团,其中就包含有明早期的核心三大营,因此据后世所考察,战争遗址中最少包含有超过三万支左右的火枪,以及上千门的火炮,这几乎相当于当时明朝早期一半以上的火器置存,因此这也代表了相当一段时间内,明廷需要做的只是武器的补充,而非武器的革新,这就造成了明廷中期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期。

土木堡之变

至于后者,则指代的是由世袭屯田*制之衰败,以及赵士祯在与沿海倭寇的作战中意识到西式火枪的优势后,在*队体制和武器体系上出现和做出的转型。

由于当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贪腐现象,*户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在*户制度应用超百年后,*户流失逃离和驻防战力不足(老弱病残)已经成为了明代早期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加之中央对边*掌控力和换防频率的逐渐降低减少,*屯世袭制度在明中期后开始退场,替代它则是由募兵和征兵制度为主的*制,这两者最易理解的体现就是戚家*的诞生,戚家*便是由募征组成的*队。

此外,结合上述土木堡中神机营的损失,以及明代一贯重视火器的传统,明朝在16世纪前夕左右,将火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所有雇佣兵制*队,神机营在更多时间内,反而是作为一个制作功能更大的部门使用,这种转变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有在明朝后期时戚家*一半火器都经神机营提供的行为。

戚家*也使用三眼铳,没找到火绳枪的图

这个事件的几十年后,明朝通过缴获走私和商业购入,在自己的热武器序列中加入了西式火绳枪这一项,不过由制造水平并不优秀,且常年未经迭代,所以设计处于老旧的状态(包括年前的支自产火绳枪),直至几十年后这一点才发生转变。

赵士祯和神器谱

16世纪下旬左右,明朝兵器大家赵仕祯通过与侵袭海岸的倭寇铁炮进行对战,见识到了改进后的西式枪在单体设计和小规模战团作战上的优越性,因此通过集合日本铁炮(缴获)、越南交枪(战争缴获)、葡萄牙火绳枪(缴获/走私)等一系列的各国火绳枪设计,观察此类武器的优缺点,主要集中增加可靠性和可用性这两方面(因此在干燥的华北等会地区还拥有很好的可靠性),改良出了数十款或基于明早期火铳,或基于各国火绳设计的火枪设计。

闺范图说和妖书案

虽然它本人由于卷入妖书案而离世,但它的设计还是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队所认可,成为了明*中的制式武器,并以这些设计而衍生的变体,引领了明朝中后期的火器体系转型,此为明朝武器设计体系的转折点。

明后期——转型后的各类火枪设计具体剖析

明中后期火绳枪

此后的明械时代,涵盖的武器主要包括最初从葡萄牙人处流传入明朝的鸟嘴铳,赵士祯设计仿制的“大西洋铳、鲁密铳、三长铳、九头鸟铳、搬钩铳、交铳、翼虎铳、后膛装载火绳、迅雷铳、擎电铳I型、擎电铳II型擎电铳III型和鹰扬铳”等火绳枪和火铳设计,以及由戚继光设计的三圣神机、五雷神机和七眼神机,它们的设计具体如下。

大西洋铳:大西洋铳也被称为西洋铳,是赵吸取葡萄牙火绳枪设计改进的武器。

主要的设计特点是采用了火绳锁定机构,将击发设备调整为一个倾斜的样式,并采用蛇纹石材质筑造蛇型,以及在扳机外侧增加了一个长尺寸的按压杆,以便更方便的使用击发功能。

此外,枪身前部还加入一个握把式设计,在当时的火绳枪并没有枪托肩承的概念,所以使用射击时没有支撑物,这种前部的握持设计能带给枪械最基本的精准能力。

鲁密铳:另一款鲁密铳之设计(仿制),原型则是来自奥斯曼的fitillitüfek铳,当时的奥斯曼在明朝被称为鲁密国,所以这款枪械也被称为鲁密铳。

该枪械基于鸟铳更长但质量增长不大,因此在射程上更远,杀伤力也更强,却也没有影响武器的便携性能。

同时,据查该枪械还拥有一个前握把、拆装刀片和发射药罐,因此该武器在基础精度上与西洋铳相比也更优秀,同时还具备一些近卫能力和装药便携性(药罐)。

三长铳:三长铳则是一款赵士祯汲取各国设计统合合理化设计出的枪械,是一款紧凑型的火枪。

它的改动主要包括汲欧洲长枪管火绳枪内装枢轴火绳锁的设计、自主加入改善枪托形状的设计、加强枪管材质和修改火绳锁之机制这几点设计。

经过这些改善后的三长铳,能够在降低蛇型的同时打开底火盖,并拥有更优的枪管强度,以及射击时的稳定性。

九头鸟铳:九头鸟铳则是赵士祯对于枪械功能细化的一款武器体现,是为了夜袭而设计的枪械。

这款武器的特征是超大尺寸,需要多人抬负和使用,这赋予了它超凡的威力,不过基于古代的夜间作战环境,它实际上能起到的作用我并不看好,清朝的太迁枪就是以它为原型设计的。

搬钩铳:搬钩铳一般被认为是明代最强大的火枪。

它的尺寸和长度是它的特色,整体接近与小尺寸火炮,不过基于暴增的尺寸和重量,我对该枪在实际应用中的作为存疑。

交铳:交铳,字面意思是“交直火龙”,是一种赵士祯汲取大越技术设计的火绳枪。

这种交铳的原型是爪哇铳Javaarquebus,在17世纪时的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甚至被称为当时的天下第一。

此类枪械的特性是精准度极高,威力极大,足以一枪击穿5人队伍,这主要是由于枪械对火药材质的改善和整体大尺寸的设计所导致的,这使得这种交铳能在射程和威力都极大的同时,还能保持弹道平直。

擎电铳:擎电铳可以看做是小型鲁密铳和后装填炮的集合,赵士祯主要围绕后膛装填问题、泄气问题、肩托设计、火药装载室设计、垂直前握把设计和防火罩设计对器械进行了打造。

最终的掣电铳三式,具备快速更换弹膛加快射速的能力,拥有较好的人机功效,相应的精度也很好,同时因为防火罩带镜面,也可以同时在不影响射手射击的情况下,观察背部的敌情,并且因为后膛设计的因素,在预装弹膛使用完毕后,仍具备前装发射的能力。

不过同样,因为此更换枪管提升射速的设计,枪械另外也失去了便携性能。

赵士祯对于这个缺陷,基于主要敌对目标骑兵的理念,通过将枪管袋制成盾牌,并配置相应近战武器的设计,将缺陷扭转为了对明火器适应较好的大中战团火器对骑优势的形式。

迅雷铳:迅雷铳是类似于明早期火铳的枪械,同样的带近战冷兵器设计、同样的多管加持射速设计和同样的不着重威力射程设计,在本质上,它和明早期火铳属于一类的武器,与他类似的还有戚继光的几款多管火铳。

实质上,虽然在明朝中后期时,因为与倭寇的小规模战团作战,明朝转向了未来前景更优的单体火器强度提升,但主要敌手一直是游牧民族骑兵这个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以大量快速密集弹幕抵御骑兵冲锋这点没有变,所以此种武器在该时期的产生也是非常合理的,同样的器械还包括戚继光的三圣、五雷和七眼火铳。

五雷神机

这几者基于明早期火铳的区别主要在于,新时代的火铳对此前作战理念部分的融入更加恰当了。

例如,此前配置用以抵抗骑兵冲锋的长矛,就变为了由火铳中心一个空管插入矛头的设计。也比如,此前用以近点防卫的防盾和多功能之用的短款冷兵器,就被融入到了枪体上,其整体的设计,算是对明早期火铳的一种优化。

明晚期——新火器战阵运用

在上述,我曾详细解释过明火铳体系基于骑兵对抗的相应克制关系,不得不说地说,在明朝中后期时,虽然最大的威胁仍旧是恒定的骑兵,但在新式火器的运用上,主要的实战都发生在对倭寇海盗的小战团高精确火绳枪兵之对抗上。

倭寇入侵,可以看到铁炮武器

相应的,随着敌对目标的转变,明朝原先的针对骑兵的战法阵术,也随之基于目标和环境发生了转变,并且因为火器形式的区别,这种调整的幅度进一步加大了,形成了明朝后期战法阵术的另一种形式。

这之中,主要的战法设计搭建,基本都由明末名将戚继光所贡献,其涵盖“鸳鸯阵、地载阵、梅花阵、幡蛇阵、长蛇阵和鸟翔阵”等近百种阵型。这里,因为篇幅受限,就简单挑鸳鸯阵介绍下,进行明晚期阵型与明早期阵型的区别理解。

这种鸳鸯阵之一类,主要由11人成队,呈鸳鸯阵型排列行进作战,首二人执长牌和藤牌,配标枪和腰刀,主要负责掩护后队行动,后二人执3米超长狼筅,主要进行干扰,再后四人执火绳枪进行远程打击,最后三人手持膛和短刀,由两人负责警卫,一人负责支援,可随情况,随时变化横纵斜队应敌。

鸳鸯阵的其他形式

可以看出,这种戚继光提出的战法,基于明早期的战法区别,主要在于火枪兵前后位和规模大小上。

因为沿海地区的地形复杂,以及应多敌手多为同类火枪兵,所以戚继光在阵型的规模上,普遍选择了小型。又因为,火绳枪基于火铳的低射速、高威力、远射程和强精度的特性,原先火铳在华北地区担任的抵抗冲锋职能,在沿海被切换为了后排输出的职能,这也能解释上火枪兵在戚继光阵型中位置后移的现象。

其余的戚继光战阵,因为种类解释繁多,暂时我还没有认知完成,不过在运用上,应该都是一致的理念,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此为明晚期产生的另一种战法阵型运用。

本系列待续——火枪篇完

本篇完,因为一些字数超限吞图的问题,具体的战法、火箭发射器、古代地雷、盔甲、防盾和战车此类相关设计本篇暂不具体介绍。

感谢观看,如果喜欢可以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