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猫头鹰的哭泣夸张的背后,折射出对人生 [复制链接]

1#

年上映的悬疑推理片《猫头鹰的哭泣》,将故事线架空在猫头鹰的叫声上,以隐喻的表达方式,以一场扭曲的人际关系所引发的悲剧为主体事件,用影像呈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要义:他人即地狱,世界是荒诞的。

影片由悬疑推理大师PatriciaHighsmith(海史密斯.帕特里夏)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故事从黑夜开始,也在黑夜结束。本片讲述了在妻子提出离婚后,罗伯特(RobertForrester)搬到了郊区。在郊区住处和公司的路上有一个岔路口,一次偶然的选择,最终成为了他命运的分岔点,他无意中遇到女主角并开始监视他,最终事情越来越复杂…

到底怎样才是爱,在生与死之间到底如何把握?本片创意十足又带着爱情的凄美,以夸张的手法探讨人生和爱情的命题。通过镜头的细腻刻画,将视角拉至悲情结局之中,让观众在短时间的电影呈现中领悟深层次的意义。虽然影片并未获奖,豆瓣评分也才6.4,但我觉得影片还是很多地方值得推敲打磨的。

如果仅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我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将从“纪实美学、镜头语言、人物塑造”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度解读。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也会着重结合人性分析,谈谈一些影片故事之外的对人生和爱情的延展与思考。

01纪实美学:在镜头运用、叙事节奏上尊重现实,使得主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①场景多选择黑夜,长镜头和大景深运用得当,使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纪实性

妻子妮琪提出离婚,男主人公罗伯特被折腾得心灰意冷,在下班途中注意到林间小屋里独居的女孩珍妮。无边的黑夜被罗伯特两盏车前灯打出的光束穿透,这个影像事件在影片里屡次被长镜头从不同角度记录复现,逼真如同现实生活实录。

落寞的男人关掉灯,停下车,躲在树后静享林间小屋里女子琐碎而恬静的日常生活画卷,没有什么场面调度,镜头和演员基本固定不动,在现实生活中被道德感压制的窥视欲在此不经意地被舒展开来。

黑暗和光束透彻地把人物的情感情绪外化,黑夜不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更是人物的心理状态意象化的象征空间。珍妮窗前那一盏灯火烛照着罗伯特寒冷破败的灵*。对珍妮深情的窥望似乎暗藏着萌生的爱意和感情急速膨胀的势态。

两人交往中的谈话表白常使用长镜头跟拍来进行记录,演员走动时身姿晃动,镜头则跟着表演主体运动。相对于正反打镜头分解交代两人的行动和情绪表现,前者显得真实琐碎,镜头的运动性强,画面修辞与爱情主题的浪漫感无情相悖。

相反,挑衅滋事的对话却在与谈话气氛不符的美好画面里发生:珍妮的女友不满罗伯特插足行为,出外远足途中,落叶金*,林中树树皆秋色,她展开声讨,气氛尴尬。抛开前景聚焦、背景聚焦技术,不突出事件主体,镜头运用大景深,色彩绚丽,饱和度强,色彩表现的反向处理反衬出主体情绪在现实环境里的渺小。

在我看来,长镜头和大景深从不同角度的运用,鲜明的对比,特殊的反向处理,不仅不会显得影片过于生硬而缺乏张力,反而让故事情节具有更强的纪实性,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②在叙事节奏上,选择舒缓平和的基调,为后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电影的前半部略显冗长,琐碎,平缓,除了一开始的偷窥情节带点悬念,当然马上破解,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以为看到一部索然的文艺片而已。不过,正是有了前半段的铺垫,男主孤寂疏离的个性及灰暗晦涩的生活才会那么深刻印入观众的心里。

男主角半闭眼睛睡觉,黑夜中那一丝毫无生气的白光,恍如僵尸,不得不让人倒吸一口气。其余如映在屏风上的黑影、黑夜中透过玻璃射入的子弹、孤寂的猫头鹰的叫声……无一不张扬着恐惧的力量。

影片从头到尾透着一丝凉意,冷冷的,一如影片的背景,灰暗色的冬天,苍白的天空,北方小镇,几乎没出现过阳光,要么就是黑夜,偶尔夹着一两声凄厉的猫头鹰的叫声。

文艺的气息倒是以一贯之,选择和缓的基调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然而这丝凉意,在我看来就是种宿命,导演要表达的也许就在这里:绝望的宿命,宿命的绝望。

02视听语言:紧凑的故事情节,超强的推理性,紧紧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悬疑类型是将电影的艺术性发挥到相对高的境界,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基础,更是把视觉停留的概念发挥到极致。

①将推理要素与现实巧妙糅合,环环相扣,强烈对比,将影片带入高潮

前面我有提到,影片根据推理大师的小说改编。到底是推理大师的作品,电影弥漫着浓浓的推理的味道,情节波澜起伏,故事性很强,又有心理分析的力度,影片的节奏拍得很有有条不紊,丝丝入扣,几个人物看似毫不相干,却有能联系在一起。

片头罗伯特在岔道口转向时,犹豫片刻,没有拐向路灯照亮的一方,而是走向了黑暗,偶然的选择失误预示了他命运的走向;当罗伯特偷窥珍妮时,火光意外出现,暴露了他的行迹,造成他与珍妮相识;当所有人都怀疑罗伯特时,邻居老头好心把他请进了屋,却好心没好报地恰巧为他挡住了一颗窗外射来的子弹。

在偶然和意外发生时,人生规划的合目的性被偶发事件的无目的性搅和得乱七八糟。影片的每一个人物都呈现出其人性的真实状态,真实打断了始困终亨、投桃报李的因果链条。事物的偶发、无常导致了生活的脆弱,让人们意识到因果分明的秩序或许是从未实现过的虚无神话,不过是艺术王国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补偿。

在我看来,影片就是要透过这一系列偶发的意外,表现人生的无目的性,通过激发观众的推理心理将看似无关紧要的巧合意外环环相扣,将影片推进高潮吸引眼球,以此来触动大家的心弦。

②独特的视听风格化,巧妙的素材设计,将影片提高到更极致的影视艺术上

悬疑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必须下很大功夫,才会让观众有强烈的猎奇心追寻探索到片尾。本片也不例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技巧。

在氛围营造上,汲取表现主义的特征,全片基调大部分为昏暗色,运用被扭曲、阴暗的空间作为素材,冷峻的色彩将影片的悬念氛围铺衬展开。

影片最后一场戏安排在已故珍妮的林中小屋里,罗伯特误杀了妮琪和格雷戈,两人毙命后,他所站位置恰恰是影片一开始珍妮所在的窗前。

镜头渐渐拉远,屋外开阔的夜景里镶嵌着一窗暗*的灯光,伴着猫头鹰的哀鸣给人以绝望的结束感。阴谋和谋杀均发生在静寂的暗夜,没有阴森的配乐,极简的画面克制低调地再现谋杀现场,深邃的色调营造出忧郁、颓废、恐怖的气氛。

在我看来,影片的开头和结尾作了巧妙的对照,同样是那扇厨房窗户,原本透过罗伯特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温馨的快乐女人的小屋变成了罗特特杀人后可怖的现场,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让影片升华了一个高度。

03人物塑造:不同人设呈现的不同思想和行为,碰撞出了人生和爱情的深邃主题

①“无爱”的罗伯特,见证死亡的人,注定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着

本片的主人公罗伯特是个“无爱之人”,他不爱任何人,有一种“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而他所陷入的“不爱”境地,也使他的命运陷入匪夷所思的困境,社会关系处处危机重重,一切仿佛皆与不公。

影片中他睡觉是半睁着双眼的,黑暗中黯淡无光,让人不禁倒吸一口气。他喜欢窥看别人的爱情和幸福,但自己无法接受别人与自身的爱情关系。当被他激发出爱情的人走近他时,他总是义无反顾的逃避着。有人理解为抑郁症的表现,但这其实也是古老的“皮哥马利翁情结”。

猫头鹰预示着见证死亡的人,影片中指的就是罗伯特,他友善、胆怯、又多愁善感,脸上总是挂着哀愁的影子。然而看着身边一群相知相爱的人离奇而又符合情理的死亡,并没有引起他的内疚,他贪恋生命,可他无爱的生命已在“猫头鹰的夜鸣声中”。

②“宿命论”的珍妮,本能地感应到危险,依然飞蛾扑火般地爱着

由于童年弟弟的去世,让她很相信宿命,她离群索居,一个人住在森林之中的诺大的旧屋中。其实,虽然珍妮不理解罗伯特的“无爱”,但仍然本能的感觉到罗伯特的到来带来了她的死亡讯息。

包括深爱她的朋友也意识到了罗伯特的“危险”。她觉得在罗伯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视为知己,是她一生中最终要等待的那个人,于是飞蛾扑火也要“爱”上他。最后,珍妮又相信了宿命,她曾对罗伯特说曾经有个男人走过了这个屋子,后来她的弟弟就死了。

所以当罗伯特走进了这个屋子,然后珍妮的前男友就死了,因此珍妮认为罗伯特是那个男人,她无法解脱,这样宿命的死循环折磨着她脆弱的神经。最后,她带着对罗伯特绝望的爱,在罗伯特曾经站立过的树下割腕自杀。

③控制狂前妻和头脑简单前男友,以爱之名的组合,把自己推至生命的悬崖

前妻妮琪以摆布丈夫为乐,把离婚当儿戏,半夜三更拨打骚扰电话,尽其所能地耍赖撒娇,忽视丈夫的心理疾病,没有半点关怀退让,强行要把他安置在自己想象的爱情图景中,力图让夫妻间的关系模式步入她所设计的轨道。

格雷戈--珍妮前男友,脾气暴躁,身体强壮,头脑简单,为了让女友重新回到身边,任由妮琪摆布。二人都因为感情地位陷于被动,恼羞成怒,他们共同伪造了一场企图让罗伯特崩溃的谋杀案。

影片深层次主旨的背后,是反映关于生与死、爱情的深刻命题,好的电影皆能完整的揭示深邃的生命主题,此片就是完整的剖析了生命与爱情的尖锐关系。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本片中是如此的疏离淡漠,尽管有爱情贯穿始终。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爱情角色,在爱的漩涡中各安其命。无爱的心象征着死亡,但敢于爱的人也在被爱焚命成尘。但爱是能超越生命的,最后那个镜头仿佛是珍妮的幽*在用猫头鹰的夜鸣解救了罗伯特。

结语

总的来说,影片通过不同视角,增加了电影故事的丰富感和层次感,又凸显着生命与爱情的哲理。饱含落寞深情的剧情呈现,让观影者沉浸在导演营造的故事中,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这部电影切合了人们内心中永恒探讨的两大命题,使这部影片独具魅力。而其背后所探讨的哲理,让观影者静下心来细细思索,在一遍又一遍的解构中,领悟作品的独特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