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拖拉磨蹭怎么解决用角色棋盘法,培 [复制链接]

1#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www.csxsl.com/m/

桐桐是个爱拖延的小姑娘,妈妈每天最发愁的事,就是叫她起床上学,每喊一次她就翻一次身。就算把她拉起来,也会顺势倒向一边躺下继续睡。即使被妈妈强迫着起床了,洗脸刷牙也都是闭着眼睛。妈妈和老师商量,如果桐桐再迟到就严厉的批评她。桐桐又迟到两次,被老师严厉批评后觉得很苦恼,让妈妈监督自己:“妈妈,明天提前半小时叫我,我一定要准时到学校。”

妈妈心中窃喜,以为从此以后就解决了拖延的问题,可是第二天起床,桐桐依然赖在床上。当妈妈提醒她上次被老师严厉批评的后果时,她才用手撑开眼睛开始洗刷,虽然早起了半小时,因为做事效率太低,依然在上课铃响后才赶到学校。

对于父母来说,很多孩子就像一只小“拖拉机”:起床拖拉、洗漱拖拉、写作业拖拉,有拖延习惯的孩子做事效率很低,面对孩子的拖延问题,父母也很无奈。怎样能有效地介入孩子的拖延问题,帮他战胜拖延症呢?

一、了解拖拉磨蹭的原因

孩子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产生的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有天生的性格、后天的做事习惯、受身边的人影响,还有的是不知道怎么有效的做事,当然也有故意拖延。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先了解问题的根源。

大脑设置了“拖延程序”大脑边缘系统,主要负责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强烈的情感;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的思考和规划。大脑边缘系统遵循本能,一直很活跃随时能行动,倾向于选择轻松的方式,追求暂时的愉悦感。而前额叶皮层充满理性,但是行动迟缓,做选择需要花费时间。

充满理性又行动迟缓的前额皮质层,很容易输给遵循本能的大脑边缘系统。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但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努力和锻炼就可以打破两者的力量平衡。

家长的教养方式孩子早期的能力和习惯,是通过模仿学习家长形成的,家长的一些坏习惯很容易复制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长边看电视边吃饭,孩子吃饭的时间也会拖得比较久。如果家长跟孩子说好的时间随意改变,孩子也很难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还有的家长心中有一个趋于完美的标准,也会导致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考虑客观事实,主观判定孩子应当怎样,比如说“怎样写作业还用教吗?这是他本来就该会的。”

家长要想解决孩子的拖延磨蹭问题,首先要解决自身习惯问题,如果自己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掌握再多的方法都很难帮孩子解决拖延问题。

孩子的性格原因老虎型性格的孩子比较强势,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被接受,就会故意不配合用消极的方式对抗,最终导致事情拖延。

孔雀型性格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客观认识,自我约束力差,对自己几乎没有要求,所以做事情时很难持续。造成孔雀型性格的孩子磨蹭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要求,缺乏自控力。

猫头鹰型性格的孩子自我期待过高,对自己的期待往往高于真正实力,这样一来,孩子做事情都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怕自己做不好,这种“害怕”的心理就会导致拖延行为。

绵阳型性格的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做事情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有人监督就可以按时完成,如果没人监督就会发呆或者无所事事,缺乏自我意识就是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

孩子拖延磨蹭,父母采取吼叫、唠叨、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效果往往都是背道而驰。从根源上解决拖延的问题,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很好的轨道上,让孩子高效的学习做事。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科学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形成过程

0到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世界,因为语言能力还不足够,也不能够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和他们讲时间管理还太早。父母经常说的今天、明天、后天和几点钟这些和时间有关的信息,会让孩子形成初始的时间概念。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父母要尽量不要把自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带给孩子。

3到6岁:孩子已经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受集体规则的影响,每天的时间都比较规律,比如说7点起床,8点上课,12点吃饭,下午1点午休……,孩子虽然不能理解时间的概念,但集体生活让他养成了很多关于时间的习惯。家长可以通过立规矩让这个阶段的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和按时做事的习惯,习惯的建立推动时间管理能力的形成。

7到8岁: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任务增多,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要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学着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孩子用分配时间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意味着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开始形成。家长要辅助孩子掌握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为形成时间管理能力做好基础。

9到10岁:三年级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很多孩子有了学习的目标感,不只是为了父母的要求而学习,目标感的出现也让孩子有了做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的需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辅助孩子做好规划,支持孩子自我独立的需要。最终,孩子才能形成自主管理时间的规划。

三、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越早的让孩子感知时间,就能越早建立起正确的时间观念。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理解时间是有限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的事和时间之间真实的关系,进而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需要靠自己合理分配来管理的。

第一步、让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孩子早期是通过眼睛和触摸来认识和了解身边的事物,他们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只能掌握代表实际的东西,教孩子理解“桌子”“椅子”就比理解“家具”要容易,孩子的脑海里充满的是生动可感的东西,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了。

1、在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时间

父母如果有心,生活中有很多机会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时间,比如说带孩子买牛奶,告诉孩子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不能食用;去银行办事,告诉孩子过了时间就关门了;和孩子出门,告诉孩子同一段路走路需要多长时间,骑车、开车需要多长时间。孩子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深刻理解时间是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第一步。

2、准确的语言让孩子理解时间

家长要使用比较明确的时间语言,让孩子能准确理解时间信息。很多父母催促孩子会说:“快点,快点,马上就迟到了。”这样模棱两可的语言,孩子不仅接收不到准确的时间信息,还会增加疑惑“马上迟到,到底多久才会迟到?”

如果家长用准确的时间语言和孩子沟通,就能更好的帮孩子理解自身和时间的关系,感知时间的存在从而建立正确时间观念,比如说“现在离上课还有30分钟,如果3分钟内我们不出发就会迟到。”

3、“时间轴”让孩子重新认识时间

想让孩子重新完全理解自己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轴可以清晰呈现出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理解生活和时间的关系。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制作,让孩子明白他每天做的事都是有规律的分布在各个时间点上。

第二步,对孩子的时间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孩子每天时间的利用情况,可以把一天中需要管理的时间分为:固定时间点时间、固定时间段时间和自由时间三种。

固定时间点时间,就是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点做某件事,比如说早上起床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周一到周五的早饭时间等,在固定时间点做的事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类事项叫做习惯性事项。

习惯性事项的管理上,需要孩子养成规律,习惯成自然。因为孩子还没有很强的自律能力,父母要起主导作用:根据上课时间和合理睡眠的规律,与孩子协商出符合作息安排的时间表,让孩子按照内容行事,坚持下去养成规律。

固定时间段时间,是孩子每天完成某个事项需要用的时间段,比如说孩子写作业需要1个小时,不管他7点开始还是8点开始用的时间都是1个小时。在固定时间段做的事都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叫做任务性事项。

任务性事项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说写作业。要让孩子高效完成任务,首先就是要把任务细分,先做重要而且有难度的任务,接下来做重要没有难度的任务,最后做不重要也没有难度的任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不知道从哪开始导致磨蹭。而且难度越来越简单,增强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时,可以用沙漏来计时,把任务分为若干个沙漏时间段,每隔一段就休息5分钟,这样劳逸结合可以保持大脑的高效运转,提高效率。

自由时间,除了上面两项剩下的都是孩子的自由时间,孩子自行安排这些时间,他可以自主安排看动画片、读课外书、踢足球等。

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时间,把自由时间设置在任务事项之后,能激励孩子更快的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个时间段给孩子主权,家长不要安排。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还能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三步,“沙漏法”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的关键,就是让孩子保持专注,在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才能高效。

比如说进行写作业这项任务时,在环境方面,要避免生活中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干扰因素,在视觉上营造整洁的生活环境,桌面上只放要做的书籍,在听觉上避免嘈杂保持安静,防止孩子分心。

“沙漏法”提高孩子的效率:小学生的注意力在20分钟到25分钟之间,很难做到持续专注。在孩子进行一项任务时,可以使用20分钟的固定时间沙漏给孩子计时,在固定时间里孩子专注完成任务,沙漏停止后无论是否完成任务都停下来休息5分钟,休息结束后开始新一轮计时。每隔20分钟休息5分钟,劳逸结合可以让大脑保持高效运转状态,提升孩子的做事效率。

沙漏用有形的物体来表现时间流逝的过程,孩子更容易理解、体会到时间的存在。休息的时候用冥想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冥想可以提高大脑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这个过程将大脑放空,做到了完全专注,既得到休息也提升了专注力。

第四步,“时间规划”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时间

询问孩子有什么目标,引导孩子思考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到哪些事情,再根据列出的事情,合理分配时间去完成。当事情都完成时,目标就实现了,然后再次设定目标、列出事项、分配时间、实现目标,不断的良性循环,孩子就能不断超越。能够利用好未知时间的孩子,也会比其他孩子优秀。

小斌是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成就处于倒数,他的目标是一年内的目标是要把成绩提升到第一名。但是,根据小斌的情况一年内进步40名很难,父母鼓励了孩子的信心,根据小斌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时间:三年内进步40名,成为班级第一名。

第一年的目标是打好基础,把以前落下的知识补回来,年底成绩保持在20到25名之间。可以让孩子计算下这个排名段的同学实际成绩是怎样的,算出每门功课之间的差距,每天不学太多,但一定要学扎实,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年的目标是快速提升,进入班级前5名。和第一年一样,了解和前5名同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短板。在学习上,把时间多用在还没有熟练掌握的知识上。

第三年目标是冲刺,成为班级第一名。了解第一名同学在全年级的排名,把目标设的比他还要高,学习的重点在于抓细节和查漏补缺。

在孩子的时间规划中,时间是为了最终的目标服务的,先设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再根据自身和目标的差距合理分配时间。让孩子学习时间规划的目的是养成循序渐进的心态,避免做事好高骛远。任何长期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短期目标开始。

第五步,“角色棋盘法”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

时间管理能力是孩子需要具备的能力,家长在培养孩子形成时间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起到“教练”的作用。但是,最终要养成的是孩子自己管理时间的习惯。“角色棋盘法”让孩子清楚家庭成员的责任,分清界限告别对家长的依赖。

首先,给孩子讲解象棋的原理和每个角色的功能和作用,告诉孩子每个角色都是固定的,只有每颗棋都发挥出它该有的作用,才能取得最终结果的胜利。

然后,通过对棋盘的认识让孩子思考,如果把班级看做一盘棋,老师和的同学都担当着什么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都各自承担着什么责任,家长进行启发性引导。

最后,询问孩子,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是什么,让孩子把家庭成员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写下来。告诉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工作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孩子的职责和需要做的事,父母也不能替他做或者帮他做。

全家一起参与讨论各自的职责,让孩子进行梳理出来每个人的具体责任,并制作成表格贴在显眼的地方。一是用来提醒父母不要越界过多的干涉孩子,也警示孩子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二是当有人没有承担自己的职责时,其他人可以通过表格进行提醒。

结语:父母要理智面对孩子的拖延问题,养育孩子也不是一件争夺输赢的事,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