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村上春树再度直面南 [复制链接]

1#

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年2月在日本出版后,仅仅两个月后,村上春树与芥川奖得主、日本新锐女作家川上未映子的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随即问世。这是村上春树迄今接受过的最长访谈,总共历时四次、11个小时,总计13万字。这部深入探析村上春树艺术和内心世界的访谈记录,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中文版,近期与读者见面。“后记”中,村上春树如此描述这次访谈——川上未映子把过去从未有人问过的那类问题迎面砸来,并且毫不胆怯地从各个角度反复提问,一直问到心满意足为止。“而在一个个回答那样的提问当中,我在自己心中发现了我本身迄今从未想到的意味和风景。”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乍看像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书名来自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村上春树曾细致描述了阁楼上的猫头鹰。关于这只猫头鹰,川上未映子在访谈录中认为,它和《奇鸟行状录》中的拧发条鸟具有同样意义和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超越时态和逻辑的故事,其内部需要有不同于神的视角,需要什么也不参与的超越性存在,而猫头鹰恰恰是那样的存在”。川上未映子同时指出:“一如密涅瓦的猫头鹰,故事中的猫头鹰起飞也总在黄昏时分。”密涅瓦(Minerva)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她身旁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在黄昏中起飞就可以看见白天发生的一切,可以追寻其他鸟儿在光天化日下飞行的踪影。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沉思、反思的理性。但村上春树本人则说,《刺杀骑士团长》之所以有猫头鹰出现,是因为他很早以前住的房子的阁楼里有一只猫头鹰,“可爱得不得了。从那时开始,就心想迟早非让猫头鹰出现在小说里不可”。

但不可否认的是,《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与《刺杀骑士团长》紧密相关。访谈录中收录了四次访谈,除了第一次,其他三次都在村上刚写完《刺杀骑士团长》后进行。第二次采访一开始,川上未映子就问《刺杀骑士团长》书名从何而来。村上回答,某一天——不知是走路时候还是吃饭时候——“刺杀骑士团长”忽地一下浮出脑海,就好像从看不见的地方生出云絮,突如其来,却再也挥之不去。他回忆,《海边的卡夫卡》和《奇鸟行状录》的产生也是如此,都是由突如其来的书名启动的。

川上未映子从少女时代时就是村上春树的忠实书迷,她从身为作家的独特细腻角度发问,让村上道出了少为人知的创作谜辛、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女权主义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世界声誉、日常生活乃至对离世后的思考等。访谈中,村上春树披露了成为小说家的秘籍。首先,作家要有“巫女”的才能。村上认为,人的意识出现得很晚,而无意识的历史长得多。在无意识的世界里人们依据什么活着呢?远古社会有巫女或行使巫女职责的王那样的存在。这类人的无意识比其他人敏锐,能像避雷针接收雷电一样把自己接收的信息传递给大家。而作家可能与此有相通之处。换句话说,如果把无意识比作一座房子的地下室或地下二层,那么作家就应该有进入地下二层的能力,即具有巫女那类性质的能力。其次,作家“必须和什么决一死战”。村上说,创作长达七八十万字的《刺杀骑士团长》,他花费足有一两年时间。假如不具有与什么战斗或格斗那般坚定的决心,很难把故事推向前去。“单单舒舒服服眉开眼笑地坐在桌前,那是写不来长篇小说的。必须和什么决一死战。”

到底要和什么决一死战?译者林少华认为,对村上来说,决一死战的对象是“恶”或类似“恶”的东西。而“恶”大体分为外在的“恶”和内在的“恶”。外在的“恶”大多是恶的象征或隐喻——在《奇鸟行状录》中,是诺门罕、绵谷升;在《1Q84》中,是“小小人”和邪教头目;在《刺杀骑士团长》中,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日本侵略军、南京大屠杀。难能可贵的是,村上在访谈中再次直面南京大屠杀。当访谈话题进入小说创作的政治性这一话题时,村上坦承“自己写的东西是相当有政治性的”,同时觉得较之直接具体的政治诉求,莫如以小说或故事这一形式“迎面砸过去”为好。他这样表示:“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否定的一方备有预设问题集那样的东西。若这么说,对方就这么应付;这么驳斥,对方又这么反击——模式早已定下,无懈可击,一如功夫片。可是,如果换成故事这一版式,就能超出那种预设问题集,对方很难有效反击。因为对于故事或者对于理念和隐喻,对方还不知道如何反击好,只能远远围住嚎叫。在这个意义上,故事在这样的时代拥有百折不挠的力量。”

访谈录的内容还具有相当现实性,村上春树也在其中谈到对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看法。他说:“说到底,希拉里·克林顿,因为只说通用于房子一楼部分的事,结果败了;特朗普只抓住人们的地下室说个没完,结果胜了。”他进而解释道:“尽管不能说是政治煽动者,但感觉上至少像是古代的司祭——特朗普是熟知煽动人们无意识的诀窍的。于是,仿佛高音喇叭的个人电子线路就成了有力武器。在这个意义上,尽管他的逻辑和语汇是相当反知性的,但也因之从战略上十分巧妙地掬取了人们在地下拥有的部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