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0日消息2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了解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出土猫头鹰化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昼行性古老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鸮形目鸟类化石,更幸运的是,它的遗骸基本得到近乎完整的立体保存。相关研究内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新猛鸮复原图(古脊椎所供图央广网发)
现代猫头鹰绝大多数都是夜间猛禽。然而,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少数种类的猫头鹰更喜欢白天“上班”。
研究人员将此件猫头鹰化石的巩膜小骨与55种爬行动物、多种鸟类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证明,这种猫头鹰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前的中新世末期,它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这样就能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度削弱,从而在正午时分也能看清楚东西。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统计分析。他们以生活习性为特征点,利用鸟类多样性数据库中超过个物种的数据,开展了演化特征的随机特征映射以及祖先状态重建,结果显示,所有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夜行者”,但猛鸮属的祖先,则是“白日行者”。
根据眼睛后颧骨尾部的一个大的肿块形突起,研究者将该化石归为猛鸮类姊妹群,综合考虑到它的生存时代、生活习性、骨骼特征等,研究者将这一物种命名为日行中新猛鸮,意指来自中新世的鸮形目猛禽。
相关专家介绍,日行中新猛鸮是中国境内所发现的第一件保存完好的中新世鸱鸮类猫头鹰化石。该研究不仅为我们重建了猫头鹰昼-夜行性的演化历史,还为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边的古生态,以及古北界鸟类的区系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关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