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到底有多爱哈利·波特?
8月14日,《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4K高清修复3D版在院线重映,第2天票房就破了亿。
影院里,不少哈迷穿着长袍拿着活点地图,坚持着他们心里的仪式感。
上个月的上影节,《哈利·波特》全系列重映,开票没几分钟就全部售空,黄牛票甚至炒到了千元。
算一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内地版首次上映还是在年,距现在已经有18年了。而年上映的收官作《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距离现在也有9年之久了。
但《哈利·波特》的生命力,似乎也如施了魔法般从不曾衰退。
由它衍生出的前传类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同样无比火爆;去年B站正式引进《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时,网上也是一片喜大普奔。
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呢?为什么过去这么久了,大家还是对J.K.罗琳构建的魔法世界念念不忘呢?
一是因为,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近10年的青春,开启了我们对另外一个未知世界的想象力;二是因为,它是充满爱与希望的乌托邦,能找到现实世界罕见的温存。
说起来要暴露年纪了。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是在影院看的。至今仍记得当时有多震撼。
此前对童话的理解,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仅限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郑渊洁的作品。而《哈利·波特》的出现,完全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巨人海格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出现,在哈利表哥达力的屁股上变出一条猪尾巴;
麻瓜们看不见的对角巷和9又3/4站台;
一艘艘小船驶向灯火辉煌的霍格沃兹城堡;
来无影去无踪的金色飞贼……
当时的我,还不懂特效这种玩意儿的神奇,和大多数天真的孩子一样,还以为将来的某天,或许也会有只长得像海德薇的猫头鹰,给我送来一封入学通知书。
后面几部的陆续上映,我又见证了主角们外貌逐渐长残心智却逐渐成长的过程。
像游戏打怪一样,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较量步步升级,途中不断涌入新的障碍。直至最终,主人公取得胜利,正义战胜邪恶。
可,谁是正义谁又是邪恶呢?
立场不同,每个人心里难免会有自己的小九九。维稳不作为的魔法部、神秘莫测的邓布利多校长,都有身不由己的考量。
尽管如此,个体人格的成长完善,以及“爱”,依旧是《哈利·波特》的主题。
哈利本该是最有资格黑化的人。自小没有父母,在姨妈家受尽冷眼,看似是天选之子,其实非常孤独。这点跟伏地魔似乎有些相像。
但因为遇到了善良的韦斯莱一家,以及一路保护着他的霍格沃兹的老师们,才没有走上伏地魔的老路。
现在看来,分院帽和哈利的那段对话仍旧别有深意。并非格是兰芬多和斯莱特林哪个更厉害的问题,而是如邓布利多所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罗恩是公认的搞笑担当,餐桌上别人忙着social而他忙着大口啃鸡腿的画面,看一次笑一次;受不了伙伴被欺负想念咒语惩治马尔福,结果搞得自己出洋相……
看起来蠢萌老是拖后腿的罗恩,却有着罕见的孩童似的天真。
虽然因为家里穷被嘲笑,但懂得什么叫穷开心;虽然只能做好朋友的陪衬偶尔也会产生嫉妒之情,但就是管不住想对对方好的那颗心;平时怂得要命总是吓出各种表情包,但在保护伙伴的时候却总能拿出非凡的勇气。
成人世界里,谁不想拥有一个罗恩这样的小太阳般的朋友呢?
出身麻瓜家庭的赫敏,从不放弃努力的机会,在以血统论尊贵的魔法世界,凭实力慢慢获得认可。
她的精神甚至都影响到了扮演者艾玛·沃森本人,使其成为一道为女性发声的荣光。
就连一向怯懦的纳威·隆巴顿和总是制造麻烦的爆炸鬼才西莫·斐尼甘,也在最后和大决战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个斩杀了最后的魂器大蛇纳吉亚,一个炸掉了食死徒进攻霍格沃兹的大桥。
无论怎样的出身与性格,都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谁都不是无用之人。《哈利·波特》大概是最好的成长教科书。
成长之外,《哈利·波特》的最迷人之处肯定就是“爱”。
斯内普对哈利妈妈至死不渝的爱;韦斯莱一家对哈利亲人般的爱;小天狼星、卢平、海格等人对哈利的关照之爱;魔法铁三角之间的友情之爱……
非亲非故的爱,满足了大家对真情和纯粹的向往,这是《哈利·波特》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重映海报上有“魔法永恒”4个字,但真正吸引大家的并非是永远的魔法,而是魔法世界里永恒的温情。
可能很多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渐渐明白魔法世界里的温情过于理想化,但那些心中纯真尚未崩坏的人,依旧会像那个对着墨镜里的父母傻笑的哈利一样,会选择相信自己看到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