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沟通的方法与孩子沟了,不通是因为你不 [复制链接]

1#

想起我曾看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西安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写完作业,打电话告知父母这件事后,从窗台跳了下去身亡。孩子内心是无助又充满自我否定的,可我想要说说最后这个电话。

悲伤的说,这是女孩与父母的最后一次沟通。那作为女孩来讲,她仅仅是告知父母自己没有写完作业吗?不,她是在寻求帮助。父母没有听到孩子的言外之意,女孩也没有把自己的需求诉说完整,导致悲惨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种无效沟通影响非常的大。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可是,沟通真的通了吗?

其实不然。经常听到父母说,我和孩子说了,她不听啊;孩子又抱怨父母我说的他只听见好的词语,那些类似批评的词语,妈妈可以放大一百倍……

面对亲子的沟通难题,我们常常束手无策。《沟通的方法》让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沟通是有方法的,有效沟通更离不开这些方法。

本书作者脱不花,现任得到APP和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EO,曾担任过20家以上大中型企业软实力建设项目总负责人,她被罗胖称为最会沟通的女人

她的个人履历堪称传奇。年仅17岁的她,因学习成绩好,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录取,被家人送到北京学习英语,准备出国。在北京学习期间,脱不花放弃了出国。她毅然选择高中肄业,进入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并从最基层的工作、打字、管仓库做起,脱不花在混迹社会时,从最底层的打工妹,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培训师,并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创始合伙人、财经媒体作家,并在虎嗅网开设了专栏。

脱不花个人著有多本书籍,如《公司的坏话》、《超级中层商学院之沟通有结果》等。本书《沟通的方法》核心就是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作者通过结合案例分类别目的讲述沟通的三大原则,包含十八个实操锦囊,可以说有趣又实用。那作为亲子关系中的父母与孩子,又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1.结构化倾听让你成为倾听的高手

良好的沟通起点是倾听。要成为倾听的高手,不仅要自己听懂,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听懂的信号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掌控,最后达成共识。

作者提出了结构化倾听,即结构化倾听的铁三角:事实——“对方陈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实”情绪——“对方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期待——“对方期待我作出的行动”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事实,安抚情绪,做出行动。

回到开头说的那个案例,孩子写不完作业害怕受到批评或惩罚,如果我是那名家长,运用结构化倾听就需要看到完不成作业这个事实,安抚孩子的焦虑情绪,和她的老师积极沟通。

这样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我相信父母做出积极地沟通,也就不会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说的话有许多弦外之音,作为父母,要了解和熟悉沟通模式,读懂孩子背后的需求。

沟通对象有什么特点?有四种沟通模式,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老虎——控制性孔雀——表现型

猫头鹰——谨慎型考拉——温和型

那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也有不同类型。在我们家,爸爸是老虎,选餐厅拿出手机,打开大众点评,告诉大家:“我已经看好了,这家餐厅排行榜第一名,咱们走吧。”

你看,这就是老虎,他一定是特别容易有主意的,未必一定是排名第一这个理由,但他的目标很明确,并且会告诉你他做这个决定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诉求就一个——“别讨论了,讨论啥呀,有这工夫咱们已经到了。”

而姐姐是这样的:“哎呀,我看餐厅里有你最爱吃的海鲜,妈妈能吃的东西不少,还有我和妹妹喜欢的抹茶味冰淇淋。”

你看,姐姐的表现像个孔雀,无论是取悦家庭中的每个人,还是表现他跟其他人的关系,她的动机其实是关系。

我会说:上次我们去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没有了,同等价位我们可以选择另一家。猫头鹰永远是那个提醒大家控制风险的,会特别谨慎地去计算,做这个决策是不是最合适的。

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漏了一个人?对,就是通常在人群中毫无存在感的考拉。等到大家想起来的时候,人群中会有一个人弱弱地说:“我都行,你们定。”妹妹年纪小,就是什么都行的小考拉。

熟知了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那我们就会事半功倍。和爸爸说事,一二三列举出来,如果毫无目标会让他抓狂。而姐姐需要被看到,面对她的要求,要回应她的感受,

“我这次画得很辛苦。”“嗯,我看到你花了三个小时,抱抱,你画得真不错。”

我还是会考虑事情的另一面,孩子参加活动时,那些危险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我都会一一提出,并给出解决办法。

妹妹也不是一直都行,有时候会特别有自己的主意。

沟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努力修炼,不让沟通能力偏科,当我们可以在沟通模式间自由变换时,我们的沟通能力和效果也会显著提升。

2.赞美是为了成长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所说:“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沉浸在赞美里。”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要正确适度,才可以起到正能量的激励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用行动代替语言。简单地说,就是用肢体动作来代表说。曾看到过一个小实验。

甲乙丙三人,甲说:乙啊,我真喜欢你。而甲和乙离了十步远。

同样的,甲说:丙啊,我真喜欢你。甲和丙两人手牵手,肩并肩。

如果问你,甲和乙,甲和丙的关系谁比较亲?毫无疑问,你会选择后者。语言有的时候能跨越距离,可有的时候,也会让我们忽视距离。

而对于孩子的表扬,用竖大拇指,抱抱,亲亲等方式往往好于一句:你真棒!

最有效的表扬,注重事情的过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对结果进行表扬没有太大价值。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非常可贵,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有效的表扬将鼓励孩子向前进,他能够学会自我激励,而不是为了你的肯定去做什么事,这样的表扬是对孩子真正的鼓舞。

针对怎样表达,作者给出了我们一个赞美的公式:

赞美=打追光+轻轻地+深深地+常常地

打追光的意义在于将“赞美的光斑”打在人身上,让他被看见。不同光束所呈现的效果因人而异,我们要观察差异,发现孩子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把追光打在那个位置,赞美才有效。

轻轻地意思是赞美的表达一定要简洁,不给别人造成负担;深深地不是说赞美的言辞要多深邃,而是要表达对方对于完美的影响之深;常常地就是要经常表达赞美。

父母作为孩子的追光师,要学会运用这个赞美公式,多给孩子打光,正反馈也会变多。赞美孩子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表扬孩子,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3.怎样辅导孩子的作业

现代家庭,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辅导作业是个家庭难题。

本书中作者在怎样辅导的章节提到这十六个字:“我说你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你说我听”。

什么意思呢?“我说你听”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讲解,这里我就提醒一点,讲的时候,你给两个东西,一个是给大局,整个大致的流程全貌是什么,下属心里得有个总谱。

第二个是给了大局之后,不要沉浸在细节中,因为你讲四个小时细节,没有人能记得住。

说完之后,最好是给下属演示一遍,让他看到上手的操作是怎样的。这部分,就只演示刚开始上手那部分就好。这是“我做你看”。

到了第三部分,当然就是“你做我看”,让下属真正上手做一遍,比我们讲10遍还管用。

但是别忘了最后一部分,“你说我听”。那这一步就是让他自己把操作思路和思考过程反述一遍,我们立即就能知道,他对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有了清晰的认识。

那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怎样运用这十六个字箴言呢?首先,还是要确立辅导准则。这准则:教行动方法,不教价值观。很多家长辅导时会说:这么简单的题,交了几遍都不会,我小的时候都不要别人教….

这样的辅导就违背了第一个准则教价值观而不是方法。

作者同样给出了一个辅导公式:

辅导=植入目标+发现盲区+实战演习

我们可以这样做:第一步:植入目标。这是启动辅导的前提。我们可以说:“你的作业是你学习的一部分,也是你课堂学习的反馈。”学习是你自己的责任,你的作业完成与你上课的状态紧密相关。你有难题和困难,我们一起解决。

第二步:发现盲区。辅导要起效果,不能只知道对方不行,要知道具体哪里不行,也就是对方的能力盲区。孩子作业写得慢,要考虑知识点没掌握,还是时间没有规划好,找到症结点,对症下药。

我们可以用“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方法。我做你看:一样的题,做一遍,问问孩子哪里不明白;你做我看:让孩子自己做一遍,观察他做的过程哪里卡住了,问问他的解题思路,针对性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对方暴露出问题,默认他真的不懂不会,而不是揣度意愿和态度问题。第三步:实战演习。有时候孩子懂了会了并不是真的懂了,你可以让孩子当老师,来讲解这个问题。

做事是以交付为目标的,而辅导是以成长为目标的,必须让孩子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例如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作业时间的规划和高效完成作业的方法,实践一下,看看优缺点,以便更好地改进。

有一个家长每个假期会让自己的孩子把本学期的知识点化成思维导图,并用思维导图来开小课堂,让父母听课。这就是AAR(afteractionreview行动后回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