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这次闲话少说,一起来进入《山海经》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吧。
我们先来看看:上古先民怎样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山经》一共有五篇:东、西、南、北、中,主要内容是记载全国各地山川的物产和神灵。如果把《山经》描绘的世界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高山大河有怪物”。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一座又一座大山,山上多有*金,多有怪兽,多有怪蛇,山间的溪水里多有白玉,多有怪鱼。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山神,那山神要么像蛇,要么像鸟,要么像龙,但是往往还长着人类的脸或者身子。古人觉得,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奇幻的世界上。这个世界用想象超越了现实,既多姿多彩,又如梦如幻。但是《山海经》和文学作品有个最本质的区别:文学是作家有意虚构的,而《山海经》的作者却相信,世界真的就是他所描写的样子。
我们把《山海经》里那些奇幻的记录叫做神话。神话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上古先民思考问题的方式。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安格鲁·朗格,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上古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当时人的理性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先民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神话来认识世界。当人类一旦学会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那么神话的时代就结束了。
其实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和自然界的关系,远比现代人密切得多。他们经常要面对各种险恶的自然力量,所以难免会感到敬畏,从而制造出大量与此有关的神话。反映在《山海经》里,比如《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作者常常郑重地提醒:某种怪兽会吃人。另一方面,先民也幻想使用某种方式来控制自然力,所以他们虚构出很多神灵,作为自然力的主宰者。总而言之,《山海经》名目繁多的怪兽和神灵,就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先说怪兽。因为敬畏,也因为原始稚拙,无论怪兽还是神灵,形象都被塑造得相当怪异和狰狞。《山经》里的大多数怪兽,都是从普通动物变形而来的,比如长了四只耳朵、九条尾巴、眼睛在后背上的羊,长了三个脑袋、三只翅膀还有六只脚的鸡,等等。也有一些怪兽是人和动物的合体,比如长着人脸的鱼,长着人手的猫头鹰。书里提得最多,也最有名的怪兽是九尾狐,这种怪兽生活在青丘山和青丘国,长着九条尾巴,它的叫声好像婴儿的哭泣。
看到怪兽是一种征兆,可以预示吉凶。比如有一种动物叫当康,长得像猪,看见它就意味着粮食丰收。不过,《山海经》描述的是一个危险的世界,凶兽要比瑞兽更普遍。比如有一种动物叫蜚,长得像牛,脑袋是白色的,只有一只眼睛,尾巴像蛇。蜚一旦出现在人们面前,就会发生大瘟疫。还有一种怪蛇叫肥遗,长着四只翅膀和六只脚,一出现就会带来旱灾;有一种长着四只耳朵的猴子,名叫长右,一出现就会带来洪水。像这样能带来旱灾、战争和瘟疫的怪兽还有很多种,需要用心防备。
古人希望通过掌握这些关于怪兽的知识,来把握自然界,趋利避害。不过,有意思的是,一种怪兽到底预示吉祥还是灾祸,有时也是不固定的。比如九尾狐在《山经》里面,明明是一种吃人的恶兽,可是到了后面的《海经》里,它却变成预示天下太平的瑞兽。之所以九尾狐能够改邪归正,可能是因为汉朝人喜欢把它和皇帝的后妃联系在一起。比如汉朝的野史小说《吴越春秋》讲,大禹治水路过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狐,然后在涂山娶了妻子。班固的《白虎通义》甚至说,狐狸有九条尾巴,就好像皇帝有九个妃子。
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就连怪兽,也在我们的食谱上。吃,是占有自然物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吃获得某种好处,也意味着征服和利用了自然。这是先民最迫切的愿望。《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的味道,还有它们各种大补的疗效。比如《东山经》里说到一种长着六只脚的珠蟞鱼,味道又酸又甜,吃了不得恶疮。还有《西山经》里说的文鳐鱼,长得像鲤鱼,长着翅膀和鸟嘴,夜里会在天上飞。这种鱼的味道也是酸酸甜甜,吃了可以治精神病。就连凶名赫赫的九尾狐也可以吃,吃了它可以不受妖邪*气伤害。
虽然中医的食补观念要到唐朝才彻底形成,可是早在《山海经》里就已经有了一丝雏形。跟《山海经》时代相近的《吕氏春秋·本味篇》还讲过一个故事,相传商汤的大臣伊尹是个高明的厨师,经常用做饭来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告诉商汤,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山海经》里提到的这些山珍海味。
怪兽就说到这里,我们来看《山经》里的神灵。虽然都叫神灵,可是它们跟你熟悉的财神、灶君、妈祖、观音菩萨等各路神仙,并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是,它们的长相不一样。因为《山经》里的神,有的模样像人,有的像动物,外貌都很古怪,很多神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拼合在一起构成的。比如《北山经》里面,山神是人面蛇身;《东山经》里面,山神是人身龙头;还有鹊山和洞庭山的山神,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就算是人形的神灵,模样也很奇怪,它们要么手里拿着两条蛇,要么把蛇像耳环一样戴在头上,所以有人管它们叫“操蛇之神”。人形的神往往要比兽形的神法力更强大,它们一般都是著名的大神,比如海神禺强、追日的夸父等等。
另外,“操蛇之神”还有升级版,把蛇换成两条龙,比如《大荒西经》里提到的夏后开,也就是夏朝的第一个君主夏启,就是这样一种造型。大概古人把降伏*蛇当作征服自然力的象征,《山海经》里的巫师也是这种形象,手里拿着两条蛇。另外还有一些神兽,比如凤凰、鸾鸟等等,也用脚踩或嘴叼*蛇来显示神力。
你可能要问了,《山经》介绍这么多神灵,有什么用处呢?对现代人来说,没什么实际用处,你可以干脆把它当成一本小说来阅读。其实不只是我们现代人,就连清朝人也这么想,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本小说。但是对上古先民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按照原始巫术思维的逻辑,这些神秘知识主要是帮我们和神打交道。
假设我们行走天下,到了某个神灵的地盘上,就必须懂得用什么东西祭祀它。祭祀山神可是一件大事,做得好可以得到保佑,做得不好,可能会有灾祸。一般说来,神灵要求的祭品有各种牲畜、玉器和谷物等。牲畜主要是用来血祭,可能会用到牛羊猪狗鸡等一切家畜家禽,而且往往会指定牲畜的性别和颜色,比如要求用一只公羊、一条白狗或者一只白鸡。玉器是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物品,王国维等很多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认为,祭礼的礼字,原意就是用玉来献祭。《山海经》里一共讲到座出产玉的山。
至于祭祀中使用的谷物,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糈”。用糈来祭祀,是中国古代巫术的一个习惯,发展到巅峰就是汉代的“五斗米道”,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山海经》是一本讲巫术的书。另外,奉献祭品的方法,也有很多讲究。有的神要求把祭品烧掉,有的神却要求把祭品埋在地下。总而言之,掌握好上面这些知识,就能处理好你和神灵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好你和自然界的关系。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