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有着极强的夜视能力,通常都会在夜晚出来活动和捕食,但据多家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了一种猫头鹰的“祖先”鸟化石,分析认为它并非夜行性鸟类,而是白天活动的!
《光明网》等媒体3月29日有文章显示,我国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于3月28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临夏盆地中发现了一种昼行性猫头鹰化石,其生存年代距今约万-万年前,属于中新世末期,研究者们根据其眼睛后面颧骨尾部的一个大的肿块形突起认为这是一种昼行性鸮形目猛禽,并将其与北鹰鸮和鸺鹠类猫头鹰组成的猛鸮类归为“姊妹群”,命名为“日行中新猛鸮”。
↑日行中新猛鸮生活场景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发现的远古猫头鹰化石也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鸮形目鸟类化石,为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猫头鹰的演化史提供了证据,也为研究晚中新世青藏高原周边古生态状况和古北界鸟类的区系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中新世的动物
在生物学分类中,猫头鹰属于鸟纲中的鸮形目,因头部特征和猫很相似,故名猫头鹰,这种鸟在全世界的分布很广,除南极洲之外各洲均有分布,目前已知有一百三十多种,其中我国大致有26种,猫头鹰的夜视能力非常强,至少是人类的倍,所以它在夜间能看清各种事物,活动和捕食都不受视力限制,所以才成了夜行性鸟类。
但这也导致猫头鹰失去了分辨颜色的能力,成了完全的“色盲”,虽然他晚上的夜色能力很强,但是它看世界的颜色基本都是灰色的,只能通过光度和热信号的不同来分辨物体,这是因为它的视网膜中已经没有锥状细胞,所以无法辨认色彩。
但是我国科学家发现“日行中新猛鸮”并不是这样,通过对这种远古鸟类化石的巩膜骨以及眼眶大小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后发现它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可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度削弱,这样它在白天的正午时分也能看清楚东西,这和现在其他的昼行性鸟类基本相同,但这样的结构却使得猫头鹰很难在夜晚看清东西,所以判断认为这种一种猫头鹰应该是白天活动的鸟类。
研究者们还以昼行、夜行、或者晨昏出行的生活习性为特征点对古今所有猫头鹰物种开展了演化分析,发现所有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夜间为主要活动模式的,但以鸺鹠属和中新猛鸮在内的猛鸮属的祖先则是昼行性鸟类,说明鸮形目鸟类的祖先们也是白天活动。而昼行中新世猛鸮这一新发现则揭开了猫头鹰由昼行到夜行的演化历史,解开了猫头鹰为什么是夜行性鸟类的原因。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客户端3月29日文章《猫头鹰总是昼伏夜出吗?不!万年前,青藏高原曾有一种猫头鹰昼出夜伏》
重超13吨的天舟二号已受控再入大气层,化身火球坠落到地球尼莫点
高度增加21米,我国长征六号又出新火箭,推力暴增5倍,运力增8倍
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中音速只有米/秒,为何比地球上慢了米
载重能力吨,徐工造出全球最大后驱矿车,驱动力堪比一列高铁
我国梦天实验舱将搭载三种原子钟,有一种数亿年计时误差不到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