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懂鲁迅以猫头鹰自喻,一位无声中国的
TUhjnbcbe - 2023/8/5 21:36: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春秋乱世,秦始皇一统七国、安定天下;宋金两朝对峙,岳飞一生与金抗战等等。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有太多太多的英雄豪杰生于乱世却誉满天下、流芳百世。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史上最不幸的风雨飘摇之际,同样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洋溢的人,其中鲁迅先生可谓是其中之最。

伟人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时鲁迅也被喻为“中国人的脊梁”,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行者、时代的清醒之人,鲁迅曾说:“我姑且举起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而鲁迅不仅在笔下道出自己的内心,他也用笔直指人心。鲁迅在笔下的一切既是他自己,也是他自己想说的,正如他爱提的“猫头鹰”。

一、“猫头鹰”即是“战士”

1、猫头鹰与鲁迅之缘

鲁迅先生的同门钱玄同曾给他起了个绰号—“猫头鹰”,据书法家沈尹默言,称鲁迅为“猫头鹰”大体是因其不修边幅的外貌。鲁迅本人其实也是十分喜爱猫头鹰这种动物,还以其自喻。在鲁迅从日本留学回来去杭州师范学校教书的时期,他便曾在自己本子的封面绘制了一副猫头鹰的图案。

此外鲁迅也在后续发表的文章中多次描写过猫头鹰,甚至在他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中亲自设计的封面,上面的装饰图案便是猫头鹰的形象。鲁迅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言:“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此非戏谑,而是真言。

无论是其笔下亦或日常,都可见鲁迅对于猫头鹰的青睐。而这青睐不仅是猫头鹰的外在形象,更多的是鲁迅在精神上对猫头鹰内在的认知。正如他自己所表现的那样,他的外表就如同猫头鹰般不甚明亮,内心如猫头鹰般“桀骜不驯”,甚至是日常生活也如猫头鹰般昼伏夜出。

在其妻许广平先生在其回忆录中有提,鲁迅的生活习惯一般是在夜里写作,而白天上午才用来睡觉,直到先生去世都未曾改变。也并非是鲁迅像猫头鹰,而是猫头鹰像他,才令鲁迅对猫头鹰偏爱有加。

2、“真正的恶声”

何为“猫头鹰”?有很多人不喜欢猫头鹰,称其为“报丧鸟”,不仅是其不雅的外貌,还有其凄厉难听的叫声令人惊惧、不寒而栗。这两点让世人对于猫头鹰充满偏见,认为猫头鹰是不详之物,《诗经》中就谴责猫头鹰的凶恶:“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在《太平御览》里也将猫头鹰列为“恶鸟”。甚至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也往往是预示死亡、象征不详,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猫头鹰。

而以“猫头鹰”自喻的鲁迅,在他的眼里,猫头鹰的叫声是“真正的恶声”,正如他自己的言论,也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这是一个自我讽刺,作为那个时代的清醒之人,在一众愚昧无知的民众,是那么的不显眼而孤单。“哀其之不幸,怒其之不争”的鲁迅,不用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用着如“只要一叫而人们大抵震悚的怪鸱的真正的恶声”般一针见血的文字直击人心,深深将其刻在读者的心中。

在《呐喊》中,鲁迅隐喻的“铁屋子中的呐喊”,不正如那在黑夜里怪叫的猫头鹰般,鲁迅正是用文字在当时那个黑暗的时代对着一片黑暗“呐喊”。他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鲁迅相信有未来,但是他更执着于现在。因而在黑暗中的他不会庸庸碌碌,而是砥砺前行,肩负黑暗却依旧无畏。

鲁迅在给妻子的信中描写他的“呐喊”不是如别人那般为了希望与光明的反抗,而只是“与黑暗的捣乱”。这是他对猫头鹰和自己的认知,猫头鹰不会在黑夜意外鸣叫,而如猫头鹰的鲁迅,不会在黑暗外呐喊。

二、荆棘之路独自前行

1、“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猫头鹰在黑夜中穿梭、猎食,勇敢如它,在黑夜中也不惧前行。在鲁迅的《夜颂》中,鲁迅称赞了“爱夜的人”,同时他也表示“我爱夜”,自喻是一个“爱夜的人”。如猫头鹰昼伏夜出的鲁迅,在黑暗的时代、黑暗的时间独自一个写作,像极了黑夜里独自捕食的猫头鹰。

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呐喊,像一个战士,无畏不惧。鲁迅的字里行间是沉重的、阴暗的,人说他总是在批判讽刺,这不外乎是他眼里所见的便是如此,一片黑暗里都是不愿清醒的人。他只能以笔为刀,去叫醒装睡的人,在黑暗的内里去破坏黑暗,因而他的文字里看不见光明。

危机四伏的时代,多的是麻木不仁,多的是自欺欺人。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变成了“和稀泥”、得过且过,对于残酷的现实不愿也不敢直视。堂堂炎*子孙在黑暗畏惧,仅只是“变成婆婆妈妈,欢迎喜鹊,憎恶枭鸣,只捡一点吉祥之兆来陶醉自己。”在黑暗中看到这黑暗现实的鲁迅忧心如焚,唯有以呐喊者的姿态,不是吉祥的“喜鹊声”,而是不详的“猫头鹰叫”,在黑暗如一个战士与黑暗战斗,企图唤醒在沉睡的东方“雄狮”。

事实上鲁迅也懂得何为“滑头主义”,而他却没有随波逐流。同时习惯在黑暗中的鲁迅认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他在直指人心的时候也担心带来的不是清醒,而是更加的黑暗。只要沉默便可以逃避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前行的孤独,也可以躲避开自己的担忧。

在《野草》中便是如此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但是鲁迅仍然勇敢地选择了开口,与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懦夫们不同,而是大声地、真诚地,实打实地表达着自己。

2、“呐喊”中的孤独

《坟》中曾有这样一段阐述:“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人们在憎恶它的;我却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

鲁迅之所以以猫头鹰自喻,正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言论在当时是为人所不喜的,他说:“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正如“报丧鸟”的怪叫般。如此所为是孤独的,纵使后世看来鲁迅的行为是无比正确,然就鲁迅的当下,他是时代的先行者。无知人中的知者,走在时代思想前列,无疑是孤独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鲁迅曾这样说:“我的确时时刻刻无情地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审视着自我的鲁迅,清楚地明白自己是在走一条独木桥。“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

他知道自己的身边没有人,也不会有人,但仍旧一往无前。猫头鹰也同样为世人所不喜,依然翱翔于天空,他就像一只猫头鹰无视世人的喜恶,在黑暗中自由且孤独的“飞翔”。

3、“横眉冷对千夫指”

“文人不应该随和,会随和的只有和事佬。”纵使表达是痛苦的,但是对于鲁迅而言,不表达是更痛苦的。在鲁迅的认知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他所面对的是除了“千夫指”,还有封建*治、官僚主义等等。他的“发声”是他对人民和这片土地的热爱,是他对传统的反抗,桀骜不驯的态度正如那黑夜中翱翔的猫头鹰,不惧他人的眼光,纵使独自一人,依旧自由地处于黑暗之中。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述了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在里面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他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直接言明了自己也有“罪恶”。这也是为何他如此钟爱猫头鹰的怪叫,鲁迅在黑暗中对自己所意识的是罪恶,他身上的“罪恶”把他更往黑暗中推,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

如此处境下的“呐喊”在他心中是“不好听”的。带着绝望、泣血的文字,凄厉得令人毛骨悚然,才能更深刻地打进人心。惊世骇俗下是不被世人所理解,他的“呐喊”不仅是在拯救自己,也在撕破世人那副天下太平的虚伪嘴脸。

三、总结

鲁迅所选择的如“枭鸣”般的文学道路无疑是条荆棘之路。这条路上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然再多的不理解、千夫所指正如他自己所言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都不宽恕”。他就是“猫头鹰”,在黑暗中依然能洞悉一切,因为见惯了黑暗,才能看见一切黑暗。

尼采有一个观点,即:“重估一切价值”,既可“以善为恶”,自是也可“以恶为善”,鲁迅的“猫头鹰”思想便是如此。以凶恶的“枭鸣”来表达着他那极其前瞻的新锐思想,正是所谓“以恶为善”,只为更加直击人心,警醒世人,脱离流于表面的“华美”,直视内里的腐朽不堪。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

2、《最后一天》

3、《鲁迅回忆录》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鲁迅以猫头鹰自喻,一位无声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