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气候多变,雪山直耸云霄,湖泊星罗棋布,栖息着众多野生动物。一只小型猛禽——纵纹腹小鸮正在自己的窝附近蹲守,守护窝里的幼鸟。只见它脖子大幅度地扭动,似乎在左看右看,身体还一起一伏的,忽然发现一只藏狐出现在附近。
这只藏狐大概在寻找食物,闯入了纵纹腹小鸮的地盘。但藏狐还没走近呢,纵纹腹小鸮忽然起飞,低空掠过,用爪子在藏狐的头上抓了一把。藏狐被小猛禽欺负了,有点丢脸啊,但也没想反击,而是转身跑开了。
在自然界,常有以小欺大的例子,鼬科动物就常常捕食比自身大的猎物。纵纹腹小鸮比藏狐小了不知道多少倍,但为了守护幼鸟,凶悍地去驱赶藏狐。是时候该好好认识一下纵纹腹小鸮了,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小猛禽?
01巴掌大的个子,叫声极其诡异,有锋利的钩爪与钩嘴
猫头鹰给人的印象,长得丑,叫声诡异,但当你看到纵纹腹小鸮,肯定会有所改观,咦,这小家伙挺可爱的嘛!
纵纹腹小鸮作为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小型猛禽,体长大约在20-26厘米之间,如果缩着头部,那就只有巴掌大,是最小的猫头鹰,广布于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
第一眼看去,纵纹腹小鸮样子呆萌,头顶平整,没有耳羽簇,面盘小巧玲珑,长了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睛上方还各有一道白色的眉纹,真是一脸萌相。
全身羽毛以褐色为主,上身灰褐色,遍布着白斑点;腹部是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棕白色的羽毛一直覆盖到跗跖和趾,仿佛穿了一条毛裤子。
它虽然小小个的,毫不起眼,但却不是吃素的。纵纹腹小鸮拥有猛禽的“标配”身体结构,强壮的钩爪与锋利的钩状嘴,还有敏锐的感官,可以轻松定位猎物位置。
纵纹腹小鸮的叫声多变,以哀婉的叫声为主,还会发出上扬拖长的叫声来占据领域,告警时的叫声尖厉。
它给人的感觉,外表呆萌,玲珑可爱,但凶起来的时候也挺猛的。纵纹腹小鸮还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02擅长短距离冲刺追击猎物,舌根处有突起,防猎物溜走
大多数猫头鹰都是昼伏夜出,但纵纹腹小鸮却不是个夜猫子,白天也会出来活动,经常在*昏时分捕食。
纵纹腹小鸮的食物主要是老鼠,还会吃小鸟、蜥蜴、蛙等小型动物与昆虫。捕猎时,它会蹲在高处观察,还会神经质地摇头或点头,实际上是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帮助自己更准确地找到猎物,锁定猎物。
擅长短距离追击猎物,每当发现猎物时,会很快地冲过去,用强壮的爪子按住猎物,然后一口吃掉。猎物当然不会乖乖让它吃了,在它的爪子下很难逃,或许可以趁它在吞食时,从嘴边溜走?
纵纹腹小鸮嘴是弯钩嘴,而且舌根处舌根处长着许多指向食道的尖端突起,能够很好地咬住猎物,并吞下去。所以,老鼠被纵纹腹小鸮抓到后还想溜走,是不可能的。
外表再呆萌可爱,猛禽毕竟是猛禽,对鼠类来说,能飞会跑,钩嘴利爪的纵纹腹小鸮,就是个可怕的“杀手”。
03领地意识强,放哨时不停扭脖子,凶悍驱赶雄性同类
白天观察到纵纹腹小鸮,常在低空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还会蹲在高处大幅度转动脖子,左看右看,还会用力点头,十分逗趣。不过,它不是在玩耍卖萌,而是在放哨,机灵着呢。
纵纹腹小鸮是留鸟,会把自己的巢穴建在悬崖中的土洞、河岸上的泥洞、堤坝间的沙洞、枯木桩的树洞,洞穴里布置得比较安全舒适,是个会享受的小猛禽。
领地意识很强,会大叫着告诉同类,这是我的地盘,不许入侵!一旦有其他雄性同类进来,就会凶悍地驱赶。
哪怕发现其他体型更大的动物,入侵家园,纵纹腹小鸮也会进行干扰驱赶。刚才提到的西藏一只藏狐,因为闯入了纵纹腹小鸮的地盘,而被欺负到头上。
纵纹腹小鸮的警觉性很高,感觉到危险时,也会害怕惊恐。危险逼近,它会瞪大眼睛,身体会收紧,上下起伏着,仿佛在做“一蹲一蹲”的动作。
04雄鸟细心照顾“老婆孩子”,为了喂饱幼鸟自己饿肚子
雄性纵纹腹小鸮不欢迎其他的雄性同类来到自己的地盘,却挺欢迎雌鸟的到来,尤其是在繁殖季时,雄鸟对雌鸟特别殷勤。
5-7月是纵纹腹小鸮结婚生子的季节,清晨与*昏时,它们会兴奋地鸣叫,还会互相追逐、嬉戏,这时候雌鸟几乎吸引了雄鸟的全部注意力,捕食的吸引力没那么大了。
雄鸟求偶时,会伸颈耸羽,左右摆动脑袋,通过炫耀自己来吸引雌鸟。对雌鸟来说,求偶者越多越好,它会从中选择一个结为配偶。
每一窝产卵3-6枚,需要近30天的孵化,幼鸟才能破壳。雌鸟孵卵是一件枯燥又辛苦的事,所以雄鸟担当起捕食的任务,每天为雌鸟准备食物,细心又温柔;同时还要负责警戒,不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受到别的动物欺负。
等到幼鸟终于破壳出生了,脑袋有点大,长着*白色的绒羽。小鸮夫妇俩特别开心,但也更忙了。随着幼鸟的一天天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了,雄鸟与雌鸟轮流捕食,才能勉强喂饱它们,自己还经常饿肚子。为了养大一窝孩子,真不容易!
幼鸟长到50天左右,终于能够自己飞行了,小鸮夫妇带着它们出去捕食,教它们自力更生。
05结语
纵纹腹小鸮有很多面,外表呆萌可爱,性格凶悍勇猛,对待自己的“老婆孩子”却细心周到!也许这个小家伙,还有很多有趣的行为习惯等着我们去发现。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西南山地、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