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做一个小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TUhjnbcbe - 2023/11/28 22:24:00

菲利普·C·斯蒂德

埃琳·E·斯蒂德

出版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原创

冷玉斌

排版

小小

音频

大树哥哥

为月亮先生演奏10:41来自成长中的小脚丫

好几次想写《为月亮先生演奏》,都没办法开头,不知从哪里又怎么样落笔,提起来又放下,隔了好一阵,突然明白了,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安静到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声音来对它说三道四,就好像故事主人公哈瑞特对猫头鹰说的那句话:

“请走开,我想一个人待着。”

这本书就是这么安静,这么独特,“一个人待着”,试图进行的任何解读,都可能破坏它本来的意境,是无谓的打扰,对故事、对哈瑞特、对月亮先生。这本图画书安静到从头到尾没有一抹亮眼的颜色,唯一明亮的就是月亮先生,即使这样,月亮先生的金*色也还是恬淡而朦胧的。

用图画作者埃琳·斯蒂德的话,《为月亮先生演奏》就像是女孩哈瑞特的一个梦,她要做的,就是用画面营造出雾气蒙蒙的感觉,在半透明的质地里,埃琳用油彩与铅笔的结合,让所有画幅都拥有了虚虚实实的梦幻感,温柔,浪漫,并且,安静。

故事里,所有颜色在纸张上的呈现是“无缝衔接”的,是浑然一体的,形成流动感,而流动着的,是色彩,也是哈瑞特的心情。这本图画书的基本色是青底偏蓝,以我个人的感觉,还真是梦的颜色。

来到图画书的最后一页,这样的画面,的确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安静的哈瑞特拉动琴弓,演奏起大提琴,戴着帽子的月亮先生安静地沉醉其中,闭上了眼睛。这幅画本身就很像大提琴的旋律对吧?深沉、婉转、梦幻。你看,图上哈瑞特身边荡漾开去的环状线条,正是围绕着月亮先生的悠悠琴声……

可是,明明是有声响的画面,却依然遥远、缥缈、触不可及,《为月亮先生演奏》就是这样,菲利普·斯蒂德用哈瑞德的故事写出了“安静”,埃琳·斯蒂德则用她的画画出了“安静”,真是令人惊叹又钟爱。唯其如此,还有什么好讲的?

1

要不,先讲一讲故事?其实故事也不好讲,随着哈瑞特情绪的流动,写实与想象交织,分不清是现实,分不清是梦幻。试试吧。

故事开始在一个恬静的夜晚。月亮在天上,星星升起。来到书名页,主人公哈瑞特登场,在跟她的两只毛绒玩具打招呼,这是演奏前的亮相,或是演奏后的谢幕,抑或征询建议?这样的姿态告诉读者,她就是一位真正的演奏者。可是,当爸爸妈妈说总有一天她会在大型乐队里演奏,哈瑞特却并不感到开心,“她手心冒汗,脸上发烧”,把盘子里的青豆排成整整齐齐的一行——真是这样,从我的角度看去,说一列一列似乎更恰当。注意墙上黑白挂画,内容正是故事开始的第一页,虚实相间,别有妙趣。此刻谜底揭晓,看出来了,哈瑞特是个内向的孩子:

“不想在大型管弦乐队里演奏。

只想独自一人拉自己的大提琴。”

内向的她想象力丰富,“她闭上眼睛,把爸爸妈妈变成了企鹅”,这样的戏码后面还会不断上演,所以,可以猜测,这之后的很多故事,就是闭上眼睛之后的想象。不过,这么一说就太没意思了,阅读故事远比解释故事更好玩。

回到房间,哈瑞特爱着极简风格,“一张餐桌、一把椅子、一个茶杯和一个壁炉”,如果再细看,还有两幅挂画,画上正是她的毛绒朋友。所以没办法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两位朋友,一切尽在想象——这足够安静了,还有什么不安静呢?对哈瑞特显然不是,“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她就会拉动琴弓……”她对“安静”的要求也太高了,看着画面,除了她就是那些沉默的家具,到底是哪儿不安静,要等一会儿才慢慢平息?难道是壁炉里“噼啪”的火苗?

“然后——”

安静,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房间外面,居然有一位不请自来的听众,并且,它不满足于仅仅听听,还随着哈瑞特的琴声高歌起来,“呼——呼——呜呜呜——!”注意这几幅图的细微变化,哈瑞特低着头拉动琴弓,猫头鹰盯着她;哈瑞特琴弓放下,侧头脸向着外面,猫头鹰扬着脑袋叫唤。这两页快翻,会现出有趣的动画效果,像看电影。

哈瑞特不乐意了,她不愿意被猫头鹰打扰,请猫头鹰走开,“我想一个人待着”。哈瑞特是如此在意“一个人”,大概,她此时对“安静”的理解,主要就在这里?而且,她对这样的外界干扰还少一点克制,接下来,在我看来,简直是令人震惊的一幕。

“哈瑞特拿起茶杯,扔出窗外。”

画面上飞出去的茶杯与茶托,还有溅出的茶,让我想起了著名科幻电影《太空漫游》的惊人剪辑,电影里,上一个镜头是猿猴抛出的骨头,下一个镜头已是宇宙飞船。

同是漂亮的转场,哈瑞特扔出茶杯,故事迅速切换线索,有不一样的发展与情态。

对这个安静的人来说,扔茶杯太粗鲁了,猫头鹰对此有些许不满:

“呼?”猫头鹰问了一声,然后飞走了。

可能就是这一声“呼”,让哈瑞特也有点不好意思,她只是想一个人待着,并不是想伤害猫头鹰——“她回来坐下,试着把她的歉意变成一个新茶杯”,注意,注意,若是有“新茶杯”,那就是歉意变成的,那么,刚刚扔出去的茶杯,也是哈瑞特变出来的?再多说一句,那句“呼?”也是哈瑞特自己的发问?

来不及变出新茶杯,情况回不了原位,本来只想一个人待着的哈瑞特,却生生遇上一场混乱:壁炉着火,跑出小屋,月亮卡住,拉出烟囱。

不知道为什么,哈瑞特对月亮很是友好,还告诉他可以称呼自己“汉克”,到这儿,她就是汉克了。汉克坐上秋千,跟月亮先生聊了起来——明明是想一个人待着的。接下来,她带着月亮先生买帽子,陪着月亮先生划船。这些画面里,汉克还是害羞的,但还是会多一些勇气,她带着月亮先生做这个做那个,把遇到的店老板想象成大熊和海象——恰恰是她那两个毛绒朋友。

特别精彩还是她与月亮先生的对话。我觉得这里面有几点特别重要,对汉克的心灵会有极大的触动,一是,月亮先生与她一样,都很安静,待在一个她觉得会是特别安静的地方,但是,月亮先生却向往着她这里的各种声音;二是,月亮先生给过制帽匠与渔夫的帮助,虽然他从来孤零零一个人待在天上;三是,月亮先生告诉汉克,自己喜欢当月亮,“可是,有时候我也希望自己不是月亮”,对她来讲,这是多么宝贵的同理心。是不是可以说,哈瑞特一直希望自己就是这个“汉克”?

也许就是由于这些,到这个时候,汉克愿意跟月亮先生回家,为他一个人演奏。她借渔网、要帽子,找回猫头鹰,既道歉也请求,再带上自己的大提琴,带上月亮先生。最后,“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汉克拉动琴弓,演奏起大提琴,只为月亮先生一个”。

故事就在这样的安静里结束,结束得如此安静,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是吗?秘密就在封底,仔细看,仔细看,你会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没有发生什么。

2

《为月亮先生演奏》真的是一本很安静很安静的书,阿甲先生说它是“献给这个日益喧闹的世界一份难得的礼物”,“让我们——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看到另一种可能:安安静静、诗意栖居的可能”,对此,故事作者菲利普·斯蒂德是这么讲的:

“我们的书都很安静。我觉得孩子是很渴望安静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安静——找到时间和空间独处、思考——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尤其对孩子而言,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噪音和干扰,尤其在大城市里,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抢夺他们的注意力,电视、网络、游戏……几乎没有时间让他们安静下来,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哈瑞特到汉克,她一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安静——往深处,她就是“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吧,在这一点上,她与爸爸妈妈是有矛盾的,爸爸妈妈并不理解她,“总有一天,你将在大型管弦乐队里演奏大提琴。那会不会让你很开心?”看起来,这是很善意的鼓励,但是,同样的话语,对不同的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哈瑞特一听这话就叹了口气,很干脆地说“不”,她不是不喜欢拉琴,与毛绒朋友一起,她优雅又大方,她受不了的是“全都穿得像企鹅似的一群人”。亲子之间有些事情是很复杂的,很可能这时候,爸爸妈妈反而会觉得哈瑞特不好沟通,看图上,他们两位的表情恐怕正是如此。所以,倒过来说,父母对自己给孩子的爱,不能过于自信,再怎么自认“很爱很爱你”,如果不去思考孩子到底是什么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种爱的方式,或者不去探索爱应该怎么传达,那么,都不能算是称职而尽责的——在这里,我不能一语认定哈瑞特的父母不称职,显而易见的是,此后,在哈瑞特所有想象里,没有父母的影子,更别说让他们像月亮先生那样与汉克对话了——在哈瑞特的自我探索里,没有了父母的位置。

哈瑞特是个内向的孩子,这是一个不能不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一个小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