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她13岁就读北大,成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TUhjnbcbe - 2024/2/22 15:25:00

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神童”一词,最早见于《南史·刘孝绰传》。

正所谓“识洞于未萌,智表于先见,心机足以成务,口辨足以解纷。”

孔融三岁知让梨,蔡琰七岁能辨音,甘罗十二岁为丞相。

诸如此类的事,屡见不鲜。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神童的身影。

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神童”更是文坛、*坛的标配。

这当中,固然有*治利益的吹嘘追捧,但也少不了文化氛围的熏陶与孩童本人的天赋。

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天津,也有这么一位神童横空出世。

4岁赋诗,13岁升学北大,27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她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而生,也终其一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

最终,她选择与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共度此生,并更改国籍定居美国。

她就是田晓菲。

13岁的少年英才,北大的新晋神童

年的秋天,一名13岁的女孩来到了北京大学。

她从那扇三开朱漆宫门下走过,一路看过博雅塔、绕过未名湖,最终伫立于燕南园之中。

这是全国最高学府之一,是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也是她自7岁起就深埋心中的梦想。

对年幼的田晓菲来说,这是一个即便遥远但也一定会达成的梦想。

所幸,皇天不负苦心人!时隔6年之后,她终于达成了儿时的梦想。

在这条求学之路上,旁人或许要付出十几年的艰辛努力。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初中阶段就直升大学学府的。

但田晓菲不一样,她是一个从小就出类拔萃的神童。

即使在群英荟萃的北大校园内,这个年仅13岁的女孩子也丝毫不落下风。

她被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

相较于高中毕业正常升学的同学,田晓菲自然缺失了一部分的知识与经历。

但她不是方仲永,而且她也更加明白“伤仲永”的悲哀与无奈。所以,田晓菲从不以“神童”自居。

天赋是用来努力的,而不是用来浪费的。既然有缺失,那就虚心求教并迎头赶上。

因此,在其他13岁孩子每天往返于两点一线时,田晓菲抱着课本穿梭在各大教授的授课课堂上;

在其他13岁孩子每天沉浸于数不清的试卷作业中时,田晓菲正滔滔不绝地与老师校友探讨专业知识。

在这般年纪,别人都还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寻求庇护。而她却像一只新生的雏鹰,颤颤巍巍地走到了悬崖边。

即使步伐不稳,也依旧勇敢地展开双翅练习翱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雄鹰,自来便是要遨游天际而俯瞰世间的。北大,就是供她展翅翱翔的第一个平台。

在这里,田晓菲还见到了另一个神童。一个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人,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青年诗人之一。

他的本名叫査海生,但大家更愿意称呼他为海子。

自年开始,海子就被分配至中国*法大学校刊编辑部任职。次年,又被调入哲学教研室任职。

在入学后不久,田晓菲就在北大的校园里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前辈。

海子写的是近现代诗歌,他主张立足当下眺望远方。在这短暂的一生里,他所追求的只是永恒与浪漫。

而田晓菲所钻研的则更多是古代诗词,她想拨开历史的面纱回顾千年前的颂歌与哀乐。

可这二人,对诗歌和文学又都有着同样的执着与热爱。

后来,田晓菲曾经带着自己写的诗集去找过海子。她想请海子站在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她提出批评和建议。

但最后海子只对她说了一句话:“如果你能坚持下去,那你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是一个前辈对一个后辈的肯定,也是两位神童之间的惺惺相惜。

年,16岁的田晓菲写下了一篇文章,名为《十三岁的际遇》。

这是她为纪念母校建校90周年而写的。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个懵懂女孩的梦想与收获,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与依念。

文章一经发布便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认可,还入选了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

可以说,这篇文章便是田晓菲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在北大求学的时光是美好的。这里不仅孕育了她最初的梦想,还开阔了她未来的眼界。

但在年的3月26日,也就是田晓菲毕业前夕,她得知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

那一天,25岁的海子抱着四本书躺在了山海关附近的铁轨上。

列车飞驰而过,带走了这条年轻的生命,也带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先锋性和神性。

这件事对田晓菲的打击很大,她时常能回想起海子曾经说过的话。

海子肯定她的诗歌并鼓励她继续创作,但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结束人生。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田晓菲都没有拿起笔进行过创作。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年毕业季的来临,代表着18岁的田晓菲正式从北京大学毕业。

相较于同龄人而言,她的心智更加成熟。而在经过海子这一件事之后,她也萌生了出去走一走的想法。

于是在年,她考取了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出国前夕,田晓菲回到了父母身边。在这短暂而又温馨的相聚时刻,她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前18年的人生。

出身书香门第,结缘古典文化

年,田晓菲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她的父母都是文字工作者,历来倡导书香传家。

得益于这样的家庭氛围,田晓菲自小就对文学展露出了非凡的天赋,也自然而然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从两三岁开始,父母就拿着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学书籍对她进行启蒙。

也就是说从牙牙学语的时候起,田晓菲就与诗词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她4岁那年,一家人迁居天津,后来就在天津落了根。

也就是那一年,她执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被当时的《天津日报》刊录发表,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4岁,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别的孩子还停留在识字的阶段,而田晓菲却能以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情感汇成一首诗。

虽然家庭教育很重要,但仅仅凭这一点,她也担得起“神童”之名了。

都说现在的孩子早慧,从小就*精*精的。但有几个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阅览四书五经并独自写诗的?

等到再大一点,田晓菲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她在自学诗词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落下学校里的课业。

而从小学开始,她就没有按部就班地“上过学”。因为,她一直在跳级。

可是,跳级可不是简简单单两句话就能做到的。

国家之所以会划分年级,一是考虑到学生的心智接受能力,二也是想循序渐进的教授知识。

所以,跳级既要接受年纪智力上的考验,还要接受学习能力上的挑战。

一旦踏错一步,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但田晓菲显然对自己信心十足。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的确有这个能力和底气接连跳级。

就读于天津第十三中学后,田晓菲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又陆陆续续地出版了四本诗集。

同时,她凭借着这些诗歌荣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中国赛区的最高奖项。

这些优异的表现和她本人的突出天赋也引来了北京大学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13岁就读北大,成哈佛史上最年轻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