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运河文化寻访苏东坡的运河足迹
TUhjnbcbe - 2024/3/10 18:28:00
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 http://m.39.net/news/a_5214235.html

编者按

今年,苏东坡逝世周年。穿越千年时光,苏公的诗文、佳话、风流,依然那么光鲜夺目。今天,我们沿着运河,“寻访”这位传奇“运河人”的足迹。

一代文豪苏东坡是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东坡绝对是一个全才,他集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于一身。其实,苏东坡还是一位“运河人”,他的一生与运河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据考证,他曾经19次经过大运河。

高邮文游台四贤祠

苏东坡写过一首关于大运河的诗《自河北放舟归江南》:“晓来铜雀东风起,春风凌乱漳河水。郎官惊起解归舟,一日风帆可千里。侵晨鼓舵发临清,薄暮乘流下济宁。南宫先生先我去,花时想达瓜洲步。寻君何处典春衫,杏花烟雨大江南。”这首诗与他先后在运河畔的徐州、湖州、扬州、杭州等地为官有密切的关系。

苏东坡塑像

名震运河

北宋时的京城开封,是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嘉佑元年()五月,21岁的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来到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八月秋闱,兄弟二人双双中举。第二年正月,兄弟二人继续参加春闱大比,苏轼被点为第二名。三月,苏轼兄弟参加了由仁宗主持的殿试,二人再次双双高中。四年之后(),兄弟二人参加了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苏轼被录入三等;苏辙被录入四等。仁宗皇帝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东坡第一次到开封就名动京城。

宋神宗熙宁二年(),服丧期满的苏氏兄弟再次来到京师,身陷朝*变换与世事纷纭之中。王安石很欣赏苏轼的才华,也想让他成为推动变法的得力主将。无奈苏轼坚持让百姓得实惠,其理念与变法格格不入。于是,苏轼受到攻讦诬陷,自请外放,赴任杭州通判。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被投入京城御史台监狱,差一点丢掉性命。

亲率抗洪

在徐州任太守时,苏东坡亲率徐州*民抗击洪水,过家门而不入。次年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楼,以纪念战胜洪水的壮举。东坡邀请文人雅士聚集*楼之上,饮酒赋诗。苏辙、*庭坚、王巩等皆以“*楼”为题作赋。秦少游在高邮也同题作赋,并安排专人送往徐州。苏东坡自己的诗作《百步洪》生动反映了这段抗洪经历:“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响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东坡曾四到湖州。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知府调任湖州知府。尽管只当了三个月的父母官就因乌台诗案被罢官,但为湖州人民做了好事。到任之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又久雨不晴,他率领百姓抗旱排涝。当他被罢官押往京城时,城中百姓都来送行,为他哭祷平安。苏轼在湖州留下了不少关于美食的诗,他最喜欢吃的是太湖大闸蟹,吃到兴头上还写了《老饕赋》:“嚼霜前之两螯,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爱吃的美食还有椒盐鲚鱼和莼菜汤。

疏湖筑堤

苏轼在杭州时还有修西湖苏堤的故事,宋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到西湖的一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凭着朝廷给他的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捞干净,并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筑起了长堤。后人为缅怀他,称此堤为“苏公堤”。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后来成为三潭映月。南宋年间,在堤上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景点,苏堤春柳也成为最早的西湖十景之首。在杭州,苏东坡还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千古名句。

治理漕船

苏东坡还做了一件对运河漕运十分有益的事。宋朝初年,运河上的漕粮运输时间长,运工收入低,汴河上便出现运卒、艄工利用漕船回纲空载时贩运私货和替商人搭载货物的现象。为了调动运工的积极性,*府即默认了这种贩运活动,宋*府多次下令,禁止沿河税务机构拦检漕船。但到元丰年间,一些机构为了扩大商税收入,严查过往漕船,对私货征收过税。同时,又设置专船承运客商货物,断绝运输者揽运途径。这一新法的实行,减少了漕运从业人员的收入,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抗,“虽加刀锯,亦不能禁其攘窃”,运工日子过不了,只好盗窃漕粮。而且每盘查一船,全纲其余二十九船“皆须住岸伺候”,严重地影响了漕船航行的通畅。《宋史论稿》记载,元祐七年,扬州知州苏轼上奏激烈地批评盘检漕船之弊,要求恢复旧制。宋*府采纳了苏轼的建议,但对漕船所带私货的数量却明确加以限制。从此,运输者利用漕船运销私货的权利,得到了公开认可,既促进了商品流通,又有效地提升了运工的积极性。

文游四贤

高邮文游台旁有座四贤祠也与苏东坡有关,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沿运河到湖州上任,坐船经过高邮时去看望秦少游,他们二人与孙觉、王巩会集于东岳庙附近,饮酒论文。后人就建了文游台而纪念这次四名士的雅聚。《高邮州志》载:“宋苏轼过高邮,与寓贤王巩,郡人孙觉、秦观,载酒论文于此。时守以群贤毕集,颜曰‘文游台’,李伯时作图刻之石,以为淮堧名胜之地。”四贤祠位于文游台西侧,有门厅三间,祠宇三间。为明代纪念苏轼、孙觉、秦观、王巩聚会于此而建造。门厅为砖雕门楼,形象生动,中部为“文王访贤”两侧上方为“文武状元”,盍簪堂内的《秦邮碑帖》收录了苏东坡、*庭坚、米芾、赵孟和董其昌等名家手迹。后来,苏东坡还与秦少游一起坐船沿运河游览了润州(今镇江)和苏州,并一同去浙江,在途中因大风逗留金山寺两日,受到住持宝觉大师的盛情款待,他们还共同游览了西津渡,并留下了诗句。

斗野题诗

在扬州的运河古镇邵伯,苏轼曾与秦观、孙觉、苏辙、*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七贤”在运河之畔的斗野亭作诗,使斗野亭成为文坛圣地。斗野亭,滨临湖边,雄居高丘,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因扬州应天象属斗、牛星宿之分野处,经天纬地,非同等闲,当时文人元居中取亭名“斗野”。元丰二年(),高邮籍诗人孙觉赴苏州经邵伯埭,首题五言古诗《邵伯斗野亭》。此后,苏轼、苏辙兄弟,“苏门四学士”中的秦少游、*庭坚、张耒,以及诗人张舜民等先后来此,纷纷唱和。元丰八年()苏东坡沿运河南下时,写下了《次孙觉谏议韵寄子由》的诗。同一时代名重海内的七人同题赋诗,一时传为文坛佳话,斗野亭遂名声鹊起,游者云集。目前,斗野园内集苏(轼)、*(庭坚)、米(芾)、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字迹的“七贤”诗镌刻在碑壁上。旁边还有铸造于清康熙年间的镇水铁犀。

在邵伯,苏东坡还因为写下了一首诗,造就了运河一景。他在被贬经过运河回京,路过邵伯时写下了《梵行寺茶花》诗:“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借以赞美雪里蕻花鲜艳异常,品格坚贞。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历尽磨难,但仍坚持操守、品格、节义,表里如一,不肯随人俯仰,令人敬佩。全诗不仅写景,更是自比,抒发傲霜斗雪、独占春光的豪迈之情,也表现出一种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悲慨的心态。目前,在邵伯梵行寺旁建有一座茶花园,还立有苏东坡的塑像。

风流宛在

宋哲宗元祐七年(),56岁的东坡从颍州调任扬州太守。为了纪念恩师欧阳修,他建了谷林亭。亭名取自他的诗《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在扬州,苏东坡请求朝廷免除百姓拖欠的赋税。他看到百姓农人被“积欠”所困,写了长达七干余言的《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恳切陈词,为民请命。被权臣以边陲用兵、国家财利紧缺为由所拒。至六月中旬,扬州附近几州瘟疫蔓延,他再次奋笔写下《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上书,呼吁朝廷对扬州之地的历年积欠免于催理,时适逢宋哲宗册封皇后,准备天下大庆,于是诏书传下,同意“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

苏东坡曾14次到常州,并在常州终老。元丰七年()十月,苏东坡被贬官回京,路过扬州时,向皇帝写信,哀求天子“特许于常州栖身”。但上表送达扬州官府后杳无音信。直到年6月,66岁的苏东坡与家人从海南放逐地返归常州,借住在朋友孙氏的房屋中,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8天。

苏东坡已故去上千年了,但他的名字在运河两岸经久不衰。他不仅在运河城市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成为运河旅游的宝贵资源,而且留下了一首首不朽诗词,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苏东坡的一生求真、为善、唯美,他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姜师立)

(本版图片由吕志伟、丁云峰提供)

实习编辑王伟

制作曹宇

责编肖东

审稿晖*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河文化寻访苏东坡的运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