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红色诗词看革命家的志向境界与情怀
TUhjnbcbe - 2024/7/8 16:23:00
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吴元成

毫无疑问,红色诗词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当代中国诗歌具有独特价值的经典篇章。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为代表的诗人所创作的诗词作品,都是他们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品中有高尚境界,有家国情怀,有爱民为民之心,呈现出的是博大沉雄、气韵生动、真情流露、旋律优美的鲜明风格,因而长期为人传诵。

首先,他们的作品中具有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诗言志。言何志?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革命先烈,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他们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和和平岁月里,所创作出的一大批优秀的、堪称经典的红色诗词、革命篇章,言的是革命之志、中国之志、人民之志,言的是共产主义之志、热血报国之志、为民服务之志。

年,22岁的朱德从成都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家乡仪陇县新办的小学堂教了一年书。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把朱德教授体育课让学生穿运动服视为“有伤风化”,竭力诬蔑捣乱。朱德愤然辞职,徒步千里到昆明投身军旅。临行前,朱德写下《赠诸友》以明革命之志:

志士恨无穷,

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

刷新旧国风。

两年之后的年秋,17岁的毛泽东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临行前,他写了一首《七绝·呈父亲》,表达了青年毛泽东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里的“成名”不是成个人之名,而是要成国家之名,成革命之名。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或者说,因为和他一样拥有革命志向,他的很多亲人如杨开慧、毛泽民、毛岸英等都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知道,毛岸英烈士和其他牺牲在朝鲜的英雄儿女一样,都埋骨在异国他乡。

所以,毛泽东也才会在离别韶山32年之后的年6月25日深夜,写下《七律·到韶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们可以想见,那天深夜,毛泽东眼中是有泪花的,内心是有波澜的,更有改天换地之后可以告慰先烈们的几许欣慰之情的。

年,19岁的周恩来将东渡日本,求学报国。临行前,他写下《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首句化用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告诉我们,青年周恩来也有做风流人物、时代引领者的志向;

第二句是在践行他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拟通过求学,寻求先进思想、先进科技救国图存,当时的中国,正是“世穷”“国弱”“民困”,有志男儿此时已有济世、救国之志;

第三句的“面壁”一典出自达摩的故事。达摩高僧曾在嵩山五乳峰上面壁九年,终于参透佛法,创立禅宗一脉。“破壁”一典出自南朝画家张僧繇故事。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描绘笔画,画龙不点睛,一点睛,龙即飞;

末句“蹈海”就是要踏平风浪和坎坷,探寻出革命之路。末句既借用了早期革命者陈天华为唤醒民众在日本投海自杀的故事,也化用了北宋词人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义。

周恩来的这首诗用典和化用十分绝妙,气势宏大,格调高古,充满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展现了周恩来孜孜以求,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正如他的字——“翔宇”所饱含的意义那样:为了求法救国,他先去日本,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再回国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事业,包括工运、武装斗争、情报、领导红军等方面的工作,最终能一飞冲天,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无独有偶,时隔一年,毛泽东也有一首写东渡的诗,不过是写给去日本留学的好友罗章龙的。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也是个爱交友、有志向的“网络青年”,他以“二十八画生”(繁体姓名总笔画数)的名义向长沙各校发布《征友启事》。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化名纵宇一郎的罗章龙积极响应,与毛泽东结为同道好友(周恩来字翔宇,罗章龙化名纵宇一郎,都有个宇宙的宇字,都是一时人杰啊)。

年4月,22岁的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25岁的毛泽东为他写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这首诗气势大,格调高,颇见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有赞美,情感真,可见出他和罗章龙的真切友谊;有思想,有胸怀,更见出他的鸿鹄之志。

全诗从潇湘大地的山川、人物写起,写到衡山、洞庭湖、长沙平浪宫,写到离开湖南从上海出发要经过的崇明岛,写到朝鲜海峡之间的东瀛对马岛,更写到与湘楚大地有渊源的两大文豪(正如岳麓书院楹联所写: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一个是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主义诗人、创作《楚辞》、自沉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一个是西汉时洛阳人、由汉文帝太中大夫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写过《过秦论》、郁郁而英年早逝的贾谊(饱读史书的毛泽东肯定读过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更写到“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大人物五百年出一个,而当下的当政者皆为平庸之辈,无心无力救国救民。

屈原在《离骚》里写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毛泽东看来,说什么“宇宙”浩瀚,说什么“沧海横流”“世事纷纭”,都需吾等“丈夫”奋不顾身,“有书”往返交流革命心得,一起“濯剑”开辟清平世界。

其次,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主宰沉浮的高尚境界。诗歌创作的优劣之分在境界之高低。诗有境界品自高。无境界,则无以诗。有大境界,乃有大诗、史诗。

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诗词作品,可以说是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现当代革命斗争与新中国建设的史诗。

毛泽东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之策。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的第一首词作,是年写的《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虽然年长8岁,毛泽东和陈毅既是战友,又是诗友,在井冈山便一起谈诗论文。陈毅的第一首绝句《除夕吟》,也诞生在年。他在听了母亲讲述家庭遭遇时,写到:

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

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据陈毅的亲属回忆,陈毅是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作品的最早读者之一。

陈毅创作的《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作品同样具有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同样脍炙人口。郭沫若曾评价陈毅:“一柱南天百战多,元帅本色是诗人。”陈毅的这些名篇也深受毛泽东的喜爱,能脱口背出《梅岭三章》之一:

断头今日意若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年秋,毛泽东独立长沙橘子洲头,在无限怅惘中,从内心深处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了橘子洲。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出了气壮山河的诘问。中国的命运究竟该由哪一个阶级来主宰?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直到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做了32天的考察,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于年3月,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全文用大量的事例就八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糟得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十四件大事;等等。《考察报告》指出,中国的几万万农民“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直到后来,长征胜利,中国革命队伍和毛泽东思想在陕北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和围绕他在周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终于可以向世界,向当时的中国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这首伟大的词,据说是中国有词牌创作以来为数不多的代表作之一。词意大家都熟悉了,我也不敢乱解读。只能说,在毛泽东的词作里,我最喜欢的两首词,恰恰都是《沁园春》。以毛泽东的旷世之才、领袖境界,可能就适合用《沁园春》。

关于《沁园春·雪》这首杰作,还有一些典故,提一下,可能有利于大家赏读:

年10月,毛泽东从延安到重庆参加重庆谈判,曾手书《沁园春·雪》一词赠柳亚子先生,并在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信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作。

当年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

国民党当局甚至让人仿作。台湾一位叫孟绝子的政论家,曾在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写到:

“可惜,国民党党徒虽多,但多的只是会抓人、关人、杀人、捞钱的特务官,是只会写一写党八股的腐孺酸丁级的奴才官和奴才学者。结果一直到逃离大陆时,国民党连一首‘毛泽东级’的《沁园春》都没能写出来。”

仿作不成,他们转而造谣说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柳亚子所作。不过,柳亚子倒是曾和词一阙。年,曾创作出《沧海一声笑》等脍炙人口歌曲的香港词人黄霑对毛泽东诗词和柳亚子诗词进行了反复比较,最后认为柳亚子的和词“气魄气韵,思想意境都大大不及毛泽东原词。”

因而他断言:“毛泽东词,不可能由柳亚子代笔,柳亚子写不出毛泽东的气魄,尽管柳先生自己的确自视甚高。”

年1月8日,《文汇报》副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亚子的《沁园春·雪》墨迹制版刊出。

《沁园春·雪》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年1月号。

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沁园春·雪》做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末三句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只能属于大国大党领袖的境界,他人难以企及也!

再次,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尤其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大多气势磅礴,纵横捭阖,激情澎湃,浪漫豪迈,也呈现出苍凉沉郁、忧时感怀的特点;不仅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更饱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为民情怀,从而使他的诗词彰显出思想的深邃,闪烁出理性的光辉。

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标志着毛泽东走出逆境,重掌兵权。2月,他率领红军二渡赤水,重打娄山关,再占遵义,写下《忆秦娥·娄山关》。按理说此时的毛泽东应该踌躇满志,然而《忆秦娥·娄山关》却写得凝重沉郁: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他后来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种“沉郁”当然也饱含着领袖对长征中牺牲的无数红军战士的追忆和思恋。

毛泽东一向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消灭血吸虫病尤为重视,在年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

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第一面红旗》,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在读罢心潮起伏,激情赋诗: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还为这两首诗专门写了一段《后记》:

“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以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同日,毛泽东还致信胡乔木,信中写道:

“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须作点解释。”

而今天,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疫情、和瘟神做斗争,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最后,说说毛泽东等人的诗歌创作理念。

毛泽东对诗词创作规律是有深入研究的,而且特别提倡创新,提倡向民歌学习,重视向古代诗人学习,重视形象思维。

年春,陈毅将他创作的《六国之行》共7首诗呈寄给了毛泽东。同年7月21日,毛泽东复信陈毅,对第一首作了修改,并加了一个题目《西行》: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西行》这首诗主要是从总体描述了陈毅出国访问的情景,后面的六首则分别抒发了访问六国的感受。经过毛泽东修改后的《西行》,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美,成为非常严谨的五言律诗,而且内容显得充实、厚重。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对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的前景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见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重要价值的“诗论”:

陈毅同志:


  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只给你改了一首,还很不满意,其余不改了。


  又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公曹》之类,还是可以的,据此可以知为诗之不易。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以上随便谈来,都是一些古典。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以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


  祝好!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在信中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我们找来叶剑英元帅和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老的两首诗,请大家欣赏:

年6月,叶剑英在重庆红岩村读到被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重金购得的方志敏最重要的遗作之一《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手稿时,感慨万千,怀着敬仰的心情,挥毫写下了七律《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他在附记中写有“时在抗日第三年,作于重庆”:

《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

叶剑英

血染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此诗盛赞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方志敏。诗中的“文山”指文天祥。叶帅把方志敏与南宋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作比。

年7月,董必武为悼念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参谋长左权将军作五律,赞颂左权文武双全、献身革命的一生:

《挽左权》

董必武

左君真卓荦,

弱冠已从戎。

大略观孙子,

精微究客翁。

长征尝险阻,

抗日显英雄。

讵忆偏城阨,

横尸马革中。

毛泽东在信中还很谦虚地说他“未入门”,但实际上对中国诗歌史,对杜甫、李白、李贺、韩愈的诗颇有研究心得。还郑重提出“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

对于毛泽东诗词,一位外国友人如是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中国现代大诗人柳亚子喟叹:“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大文豪郭沫若顿首:“使我五体投地。”

元帅诗人陈毅赞叹:“看诗词大国推盟主。”

元帅诗人叶剑英感慨:“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

有人说,唐诗宋词已难以超越,的确。但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革命家们的红色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唐诗宋词之后又一高峰——原因何在?

其领袖情怀、深厚学养、独特经历等,都是他们的作品得以光彩夺目、撼动心魄的底色和特色。

同时,我们重温毛泽东诗词,特别是他的诗歌思想,对于今天的诗歌创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吴元成,河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河南法制报副总编辑)

来源:根据河南法制报党课内容整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红色诗词看革命家的志向境界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