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书店选书有什么标准吗?”
这个问题是我经常被问到的,提问的人大多是来自不同出版机构的老师(出版行业习惯以“老师”互称),所以这篇文章首先是写给已经和我们建立合作关系或希望合作的出版同仁的;另一方面,尽管读者们每周都可以看到我推荐的书,却并不知道我是如何以及为什么选了某一本书,所以这篇文章也写给猫头鹰书店的读者朋友们。
01我不想读的书,不选每年出版的书非常多,但是到底有多少呢?年出版的新书品种总数是17万,这比往年还是下降了的。这个大前提意味着,作为一个图书媒体人也好,作为一个勤勉的读者也好,我所接触到和阅读过的书永远只是茫茫书海里的一小小小小部分。
与此同时,自身的阅读偏好和阅读能力会进一步限制我的阅读数,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之后,我的选书就会先做排除法,如果一本书我自己不会舍得花时间去读,我也不会违逆本心将它介绍给我的读者。
举例说明:没有独创性及译文不过关的公版图书,有指定市场的网络文学和耽美文学,明星和网络红人的作品,审美不过关的童书,以养生为卖点的伪科学图书等等,无理论依据的纯鸡汤性读物,为迎合时事热点而创作的快消书等等。
这个标准看上去并不算严格,但是却可以筛选掉很多很多书。而在这之外的书,我会选择先看一下更详尽的资料再做决定。
02图书资料包不过关,不选图书资料是初步判断一本书优劣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图书资料包应该包括:
图书外观的数码图(立体封面+平面+展开)
实拍产品图
作者(团队)及作品的介绍
试读样章
目录
基本的销售参数
现在一些出版机构还会提供各种类型的推广通稿、翻书视频、精美的场景实拍和卖点ppt。大多情况下这个资料就会直接影响到我的决定了,资料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是目录,很多书看书名看不出来好坏的,但是目录就容易暴出缺点。所以我也建议读者朋友们选择一本书的时候,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看一下目录,是否和自己对书的构想相符合。
实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像读者会希望我度展示一本书的装帧一样,我也会希望通过资料获取到一本书的外观和质感信息。很多书看资料不惊艳,但是拿在手里才觉得好,有的书则相反。
所以图书资料能打及格分的书,最好是找实体书来看看,才能更公允地决定。两三年前的我还会碍于情面,收到的书无论好坏都商业互吹一下,而现在我几乎做不了这样的事了,每天都在顶着得罪人的风险拒绝各种各样的书。
有的书即便是图书资料包过了我的选书关,但是真的拿到手里不行的话,我还是会给出明确的理由,这样也是为下次合作打基础,让合作的同仁知道我们不是在凭借喜好做事情,是真的深思熟虑过。能看开的老师大多不会介怀,反而会在下次提供更合适的书过来,我深信专业的人会互相尊重。
之所以如此谨慎地选择每一本书,是因为对于一家书店而言,欺骗自己就是欺骗读者,欺骗读者就是自掘坟墓。合作机会固然重要,但是读者的信任和口碑更加重要。
03读不进去的书,不选很多初次合作的老师往往会期待我在收到样书之后尽快推荐并产生销售数据,因为大多数媒体或经销商的推荐都是采用出版方的现成物料,也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资料包。但我在书店社群里销售的每一本书,都需要读过;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些现成的图书物料是没有感情的,而真实的读者体验无可替代,这也是同样一本书,大家看电商上的资料不会买,在猫头鹰书店做了了解后却选择购买的核心原因。
基于此,如果一本书我自己都读不进去,那么大概率就不会做进一步的推介了。我之所以能在一个视频里滔滔不绝地讲书,是源于我对这本书的认可,这本书有某些东西打动或惊艳到了我,让我可以有底气去推荐别人也读一读,不至于无话可说。
我也有意实验过,一些我真正喜欢的书,和我勉为其难选择的书,销售数据的差异明显,这也坚定了我只做自己最喜欢的书。
年上半年,我一直是一周5天上新,每天上新1~3种图书,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我读完了多本书,而且每一本都可以产出一定的观点和内容。这种工作强度不是看着数字就可以体会的。
我是个非常喜欢书的人,但是将爱好完全转化为工作会迅速消化掉热情。所以下半年我选择放慢步调,给自己更充足的时间去选择和阅读图书,也可以将图书宣传的内容打磨得更好。
04选书的标准其实是变量总结一下,书的类别符合第一条,资料完善程度符合第二条,阅读体验符合第三条,那么这样的书我求之不得。因为书太多了,我的阅读口味又太杂了,所以不能确定有什么书是我一定喜欢的,只能靠排除法来选。
如果真的懂书,会明白图书选择是没有程式化标准的,一本好书应该具备打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用某些固定参数可以筛选出来的,需要用眼睛,用手,用心去读过,才可以决定。
如果这篇文章有幸被出版行业的同仁读到,并且能够认可,我们非常欢迎更多的图书资料投送,不限于近期的新书,一本好书的保质期应该是永远。
我们的邮箱:theowlbookst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