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又来一只大鸟!”宋晔指着天空上的黑点,举起挂在胸前的望远镜,对站在旁边的朋友脱口而出,“是猎隼,这在野生动物里很少见。”
宋晔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十分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对猫头鹰和老鹰之类的猛禽更加感兴趣。
走遍全国拍“飞猫”
那天,宋晔去拒马河湿地拍摄,车子在山间小路转弯,大灯一转中,他突然发现对面20米远处的一棵大树上,站着一只雪鸮目光定定地看着前方。宋晔走下车打开设备做好拍摄的准备,一抬头才发现那只雪鸮已经一声不吭地飞走了。原来,这只雪鸮对灯光警觉。
是不是所有的猫头鹰都对灯光敏感,或者不同地区的猫头鹰又有所区别呢?宋晔不再局限只在北京偏远山区观测拍摄猫头鹰。一次,他来到了河北省的赵县,那天深夜,在一处梨园深处,他发现一只猴面鹰蹲在高高的树上站岗。宋晔把小车的大灯关掉,只留下小灯。猴面鹰看见有灯光并没有过多理会,仍然站在果树上。
第二天晚上,宋晔再次来到那片梨园,一下车,马上又看到猴面鹰定定地站在树上。让他想不到,在那片梨园连续观测拍摄了一个星期,猴面鹰就天天待在那些果树上。刚开始,他百思不得其解,猜测那片梨园可能老鼠特别多。但是,随着遇见猴面鹰的次数多了,直觉和经验告诉他,猴面鹰这一类的猫头鹰喜欢站在果树上,这个发现,让他对不同类别猫头鹰的喜好积累下了经验。
宋晔拍摄猫头鹰的脚步越走越远。有一年,在河南的大别山里,半夜时分,宋晔在林中悄悄地观测拍摄一只红角鸮。突然,远处传来了瘆人的叫声,他顿时后脊背一凉。尽管心里害怕,但是他还不忘把手机录音打开。10多分钟之后,瘆人的叫声才慢慢消失。
后来,宋晔去山西的边远山区拍摄时,去找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让老人听录音辨认,最后证实这是一种叫*鸮的猫头鹰的叫声。不过宋晔在长期拍摄的过程中发现,猫头鹰不像百灵鸟之类的鸟儿那样叫个不停,它们其实是比较沉默的,一般它们在展示自己的栖息地或者求偶期才会叫一下。
拍摄不同种类的猫头鹰需要天南地北地行走,而且大多在夜间进行,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还有突发的危险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还有一次,宋晔去陕西秦岭拍摄一种叫*腿渔鸮的猫头鹰,拍到半夜12点半钟左右,天上下起了大雨。看情形不对路,宋晔骑着租来的摩托车回到附近的小镇,刚进入租住的旅馆,整个小镇便停电了。过了一会儿,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宋晔推开窗户用手电筒一照,原来是山洪暴发了。
滚滚泥石流从山上横冲直撞、气势汹汹地往镇上扑涌而来,一路推着汽车等杂物往前滚,泥石流甚至把千年的古桥都冲断了。第二天,宋晔起床后来到前一晚拍摄猫头鹰的那个地方,发现周围所有的一切已经不复存在,消失得一干二净,山洪正好是从这里过来的,如果晚半个小时离开,肯定就没命了,宋晔心有余悸地感叹自己幸好跑得快。
长年累月的观测拍摄猫头鹰,也让宋晔总结出了一番经验。他发现有些猫头鹰对灯光敏感,有些类别的猫头鹰又对灯光无所谓,比如猴面鹰和雪鸮。不同种类的猫头鹰又有不同的叫声,大部分是正常的叫声,只有个别种类的猫头鹰叫声特别地瘆人。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宋晔的脚步走遍了中国大地。各个省、各个地区不同类别猫头鹰的喜好、叫声、灯光敏感以及生活习性等特点,都被宋晔详细地记进了笔记本里。
开专栏出书拍“飞猫”纪录片
虽然拍摄猫头鹰有辛苦也有危险,但却阻挡不了宋晔坚持的脚步。一次,宋晔去河北的太行山区拍摄,晚上拍摄之前,他先去观察一下周边环境地势,想不到却在山上的玉米地里,看到了被老鼠药药倒后的老鼠。往深处走,他还发现一只已经倒地死亡的猫头鹰,临死前锋利的双爪,还紧紧地抓着一只被它撕扯烂肚子的老鼠。
看着一地的惨状,宋晔不禁担忧起来。现在乡村杀灭老鼠主要还是靠鼠药,虽然现在的鼠药一般都是低*的,不会把老鼠直接*死,但是吃了鼠药的老鼠状态不太好,对天敌失去敏感性,特别容易被猫头鹰抓获。所以这个*性会通过食物链传导,最后再传给到猫头鹰。有些地区的猫头鹰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就是老鼠药大量投放的结果。
其实,猫头鹰是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中国的所有猫头鹰物种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因为老鼠药而误杀了猫头鹰,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多日的考虑,宋晔决定在杂志上开科普专栏,专门宣传鸟类和猛禽类的科普知识,呼吁大家去关心和保护食物链上的每一种动物。
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去购买杂志浏览,于是,宋晔还把自己从年以来拍摄的所有猛禽类动物照片整理后,出版了《中国鸟类(猛禽版)》一书。这本书共记录了中国98种猛禽,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编辑,文字从辨识要点、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方面进行描述;图片收集了多张,分别从雄、雌、幼、亚种、色型的差异、地域的差异等方面来展现每种猛禽的特点。这本书的出版,为所有研究猛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翔实的第二手资料。
宋晔觉得这些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