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然、拍摄鸟类,原本只是郝夏宁的一个爱好。如果没有《扬子晚报》关于他的整版报道,也许就没有了他的第一本童书——国内首部鸟类摄影绘本《大脚丫》,更加不会有后来的《丛林里的猫头鹰》和姐妹篇《勇敢地长大——工地旁的小鸟一家》。
11月27日,第四届大鹏自然童书奖在大鹏所城怡文楼的大鹏自然童书馆揭晓,郝夏宁创作的《勇敢地长大——工地旁的小鸟一家》荣获了“在地关怀奖”。
出席颁奖典礼的郝夏宁接受了记者专访,曾经是一位大学老师的他,现在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新的事业,利用摄影作品给孩子们讲述科普故事和人生哲理。
记者正在专访郝夏宁
把照片拍成“纪录片”
生长在南京的郝夏宁从小喜欢观察鸟类,他对姥姥家四合院里的一位“特殊住客”印象颇深。那是一只住在院子梁上的猫头鹰,“叫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年幼的郝夏宁对这只猫头鹰还有点害怕。
“后来长大后,我知道,猫头鹰低频的叫声其实是为了寻找伴侣,让很远地方的同类都能听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留校任职的郝夏宁,在南京森林公园里发现了姥姥家的“特殊住客”的身影,便开始了自己的猫头鹰观察记录。
“其实观察鸟类与航空航天科研工作也是相通的,比如说,飞行器的仿生学、空气动力学等,都是人类从鸟类身上了解到的。”郝夏宁告诉记者,年开始他便扛起了摄像机开始拍摄鸟类。
“全副武装”的郝夏宁老师
为了不惊扰鸟类,郝夏宁总是“全副武装”,迷彩服、迷彩帽、迷彩网……总之尽量让自己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他的第一部作品《大脚丫》所记录的是水雉,为了拍好水雉,他更是泡在水里,一泡就是大半天,有时甚至是一天。
这样的拍摄苦么?累么?热爱的人有不一样的回答,“南京拍鸟一般都是在夏天,夏天的南京高达40℃,天气太热,泡在水里正好消暑。”
“泡在水里正好消暑”
出于热爱,郝夏宁不仅一直坚持下来还越拍越好。与一些追求单幅美照的“摄友”不同,郝夏宁喜欢长期跟踪拍摄,拍成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多幅鸟类摄影作品收藏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并多次获得鸟类摄影故事大奖。
首部作品讲述水雉哺育后代的故事
因为用心记录,郝夏宁发现,水雉(zhì)的幼鸟总是喜欢在最热的一天破壳。这是因为能够尽快晒干身上的羽毛,羽毛晒干后就能满地跑觅食。
这样的用心也打动了扬子晚报记者,他看到了郝夏宁的作品,了解到了背后的故事,便联系郝夏宁专访。
文章刊登后,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