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5/7 15:07:00
日前,据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消息,该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医疗人工智能企业鹰瞳Airdoc、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等国内外18家医疗、企业和科研机构,完成了全球首个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真实世界研究。据了解,该团队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数字健康》(TheLancetDigitalHealth)在线发表。“这项研究的重点,可以分解为:眼科多病种、人工智能、真实世界。”林浩添介绍,此前,该研究团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识别模块,已经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第一个眼科人工智能软件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可以在临床使用。但是,不少患者有两种或以上的疾病,能不能拍一次眼底照片,就可以筛查多个眼科疾病?此项研究的创新点之一,眼底疾病综合性智能诊断专家——“CARE”模型,是眼科多病种筛查的关键。作为一个医学人工智能AI,“CARE”模型是由大量照片和标签“训练”出来的:研究项目共纳入51家医疗机构的26万张眼底彩照,医院、医院和健康服务机构等具有不同疾病特征人群,还涵盖了多种场景和设备来源。在算法上,“CARE”由单标签升级为多标签深度学习网络,即将多种疾病的标签和特征信息置于同一个神经网络训练,不但可以识别多种眼底异常,还能同时关联各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据介绍,“CARE”模型既减少了模型运行对计算资源的依赖,也将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从92.1%提升至95.2%。“CARE”模型可以识别14种常见眼底异常,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病理性近视眼底、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模型的平均准确率为96.8%。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次“人机对弈”,将“CARE”模型的表现与16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资的眼科医师进行比较。“人机对弈”结果发现,不同眼科医生对眼底病变识别灵敏度差异大,特别是基层年轻医生,人类医师的准确度范围在50%至92.9%之间。相比之下,“CARE”模型的表现则“稳”字当头,准确率高而且稳定。林浩添认为,未来医学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诊断助手,帮助医生完成80%的基础工作,而医生可以专注于20%的疑难杂症或者技术优化,提升医生的工作价值。下一步,研究团队将推动“CARE”模型的落地产品,希望能够医院,让更多眼科患者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忠耀)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忠耀责编:王远方编辑:孙小婷张雪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