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80岁的她用艺术让人与人连接
TUhjnbcbe - 2022/10/31 20:47:00
白癞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601/9014875.html

破碎是转型的开始,创造美丽,像生火一样。

当投入死亡的树枝时,它会立即燃烧。

破碎、贫困和犯错的人,也有转型和重生的潜力,

释放生活的痛苦和悲伤,他们也可以表达快乐、美丽和爱。

赤脚艺术家叶蕾蕾,创造了一种牵动人与人内心的艺术形式。

她用艺术让人与人连接,奠定了一个社区的基础。

在这个社区中,原住民通过共同创作,

完成社区的建设,

他们彼此照顾,共同抚养和教育他们的孩子,

社区因他们而转变,他们人人都是创造者。

lleIfeGuardianBird

寻找生命中丢失的东西

“我总觉得失落,就去寻找。在一处黑暗、贫困、又常受世人排斥的社区里,找到自己生命中丢失的部分。”80岁的华裔艺术家叶蕾蕾平和地说。

叶蕾蕾在中国大陆出生,于台湾长大。她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叶佩高,母亲毕业于燕京大学。出生名门的叶蕾蕾,从小十分喜欢国画。21岁时,她就开设了人生第一场画展。

年,22岁的叶蕾蕾前往美国宾州大学改研艺术创作。初到美国,因为文化体系、语言不同。第一年,她很少与外人说话。

生活在节奏飞快的美国社会,她喜爱的国画也失去了那份难得的宁静和安逸。后来开始学习油画时,从未学过人体素描和写生的叶蕾蕾,一度迷茫和混乱,她形容说:“就像一棵大树被砍掉根丢进海里一样。”

叶蕾蕾在挣扎中完成学业。后来,她的作品被展览,并被聘为西切斯特大学和费城艺术大学执教,但这些成就,始终没有冲散她潜埋心底的失落。

年,时隔二十多年后,她同几位艺术家受邀参与黑人舞蹈家ArthurHall创办的非盈利艺术馆“爱之屋(lleIfePark)”的活动。

ArthurHall知道叶蕾蕾是中国人后,便开玩笑地对她说:“我房子旁还有一块荒废的空地,你要不要建一个室外花园?”

有一块空地能让自己创作。叶蕾蕾没多想就答应。为此,她还从市*府申请到一笔美元的资金。起初叶蕾蕾自信满满。不料*府拆掉了附近的十座破房,原本计划建造花园的空间也一下显得更加空旷起来,她需要建造的花园也要变大。考虑到经费问题,她请教了相关专家,专家告诫叶蕾蕾不要做这个项目:“你是外来人,当地人会把你建好的花园毁掉,你现在的经费也不够。“

一连串的忠告,加上北费城黑人社区房子塌陷、治安混乱等现状,叶蕾蕾也打起了退堂鼓。“我当时想不做了,还写了一封信给市*府要终止这个项目。”她说。

ArthurHall得知叶蕾蕾的决定后,并未直接阻止她,而是说:“艺术家能为这里带来美和欢乐,对残破的社区而言,这是一种必需品,像水之于鱼一样。”

ArthurHall的话让叶蕾蕾有些犹豫。“当时脑海中突然就想到了生命一直处于失落的自我。“她说。想到这个社区残破的现状,她内心一道声音提醒说:“或许,这个项目,能让我摆脱失落的状态。”

叶蕾蕾从小受道家阴阳无常等概念影响的她,在别人看作残破的地方,她却认为潜藏着生机。她眼神亮了起来,开始思索如何在贫困破碎的黑人社区,完成这项工程。

叶蕾蕾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处理荒地。之前的她,没有任何经验,她再次求助ArthurHall。在ArthurHall的推荐下,叶蕾蕾找到当地一位名为JOJO的无业游民,希望他能帮自己一起清理荒地。

第一次,JOJO果断拒绝。叶蕾蕾并没有放弃,她向JOJO说:“我们可以一起做个漂亮的花园。“抱着试一试的态度,JOJO这才答应了叶蕾蕾。

建设花园前,叶蕾蕾面对这块荒地,一时间不知从何下手。随后她试着将自我投射到工作之中。“就像自己拼命寻找‘我是谁?’‘我生存的意义’一样“她解释说。

一天,她将一根木棍插在荒地中心说:“就从这里开始,这里既然什么都没有,我们从这个点开始寻找。”说完,叶蕾蕾愣在原地,她仿佛触摸到那个苦苦追寻二十多年“失落的自我”的衣角。

转弱势为强势:第一座艺术公园的诞生

最初设计艺术花园时,叶蕾蕾想以植物、树布景。由于资金限制,她最终选用铁丝网、水泥和捡到的石头来做花园的雕塑树,树的外表则用颜色加以装饰。

一位*皮肤亚洲人在黑人社区忙活格外显眼,黑人儿童最先用好奇地打量着她,猜测她在做什么。

看着这群孩子,叶蕾蕾笑着邀请他们一起来清理荒地,孩子们权当玩耍加入了进来。就这样,每天上演西区故事的社区,却出现一群儿童和叶蕾蕾一起完成她在北费城的第一个项目。

在孩子和JOJO的帮助下,公园的第一课艺术树很快完成。期间,JOJO给叶蕾蕾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每天都会为这棵树浇水。他告诉叶蕾蕾:“你或许不明白,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棵真树。”

叶蕾蕾利用暑假时间创造了社区里第一个艺术作品后,原本旁观的社区青年刮目相看,也逐渐加入修建艺术公园的过程中。

对于他们的来历、家庭情况、是否吸*,叶蕾蕾从不触及。这片被美国人称为“败坏之地(badland)”的地区,原住民普遍心性压抑,每个人都可能是易燃的火药桶。

一名2米多高叫“bigman”的男人(原名JamesMaxton),有20多年的吸*、贩*史,每天过着沦落不堪的生活。他曾开玩笑地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哪天会死在街上。”

由于叶蕾蕾会给成年人些许报酬,bigman最初加入是为了赚钱买*品。叶蕾蕾没因他的身份而拒绝,“来这里的人都是情感破碎、没有工作、没有技能或有吸*毛病的人。”她笑着说:“但恰恰就是他们,反而帮到了我。”

公园的成型,让越来越多人志愿加入其中。年,叶蕾蕾参与成立了非营利组织“怡乐村”(TheVillageofArtsandHumanities)。名字的寓意是她希望这里的居民能怡然自得,就像桃花源一样。

在到年期间,叶蕾蕾一边在大学教书,一边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社区改造的工作。

四年过去,她通过筹到的经费,在社区创作一幅大型壁画,这幅壁画被命名为“lleIfeGuardianBird”,寓意着在巨大猫头鹰的翅膀守护下,为植物、鱼类和动物带来彩虹般的光芒和生命。

除了壁画,叶蕾蕾带领着一群社区青年、孩子及志愿者还完成了包括马赛克雕塑、壁画、树木、鲜花景观等,后来这座艺术公园被命名为“爱之屋”(lleIfePark)。

从荒废到完成爱之屋的建造,这座公园的成功,叶蕾蕾认为反倒是因为“经费不足、不知从何开始、没人协助、不受别人注意等弱点。

她解释说:“在少有人涉足的破碎地方,没有压力、没有要求、也没有人看你做着如何时,艺术家的创造过程才是最自由。”而这也是这座“爱之屋”能在市区滋长的根本原因。

几年来,叶蕾蕾和来自社区的原住民慢慢地寻找,在实验和犯错误的自由下,通过一些有趣的探索和尝试,孩子们的热情、JOJO的才能和不可预测性、叶蕾蕾的好奇心都得以被激发。

这段经历让叶蕾蕾之前的很多想法也都发生转变,叶蕾蕾逐渐意识到这里并非“败坏之地”,她认为破碎和被遗弃的地方,是最容易转变的地方,她觉得这里有许多可以挖掘、创造的地方。

寻找保护社区的天使

爱之屋的建成,是结束,又是开始。叶蕾蕾的创造理念也发生变化,她认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不仅是艺术品。她认为,艺术公园被人眼所看到的部分有40%,另60%是对参与者生命的带动。

通过人的参与,不仅仅地区与环境改观;人与人之间、个人内心也发生了改观,她解释说:“创造艺术的过程本身具备让伤者痊愈、破镜重圆的功效”。她逐渐认识到这一系列表现出来的艺术工程是一棵生命树,也是她苦苦追寻的艺术语言,这次经历让她找到了一直处于失落的自我,“它就是生命力”她说。在破碎社区创造的过程中,她看到了这些,也为自己创造的作品,寻找到新的“画布”。

随着叶蕾蕾对艺术社区创造的逐渐理解。在所在的黑人社区中,她开始带动当地原住民做更多的尝试。由于当时社区依旧埋伏着各种危险,如社区中徘徊着很多服刑后释放和假释的人,社区中很多人因此常受到伤害,整日提心吊胆。

“如何在缺少资源和技术的情况下,来保护这个社区里的人呢?”有了第一座艺术公园建造的经验,叶蕾蕾想到,在社区中建立守护神“天使”——天使不会动,却代表了美好与希望,或许可以保护这里的人免受伤害。

真正让天使起到保护作用的是这位“天使“不能从欧洲来,要从非洲来。这样可以与原居民产生情感关联,尊重当地人传统的同时,让当地居民怀有敬畏心。

最终,叶蕾蕾选择了一个古老、渊源长久且跟圣经上故事相连的基督教国家埃塞俄比亚(Ethiopia),碰巧她有一本书,上面有一个地方特色的天使,叶蕾蕾便将它放大成近2米7高的天使画在墙上,作画的地点位于常发生暴力的两座建筑之间——这也是天使巷(AngelAlley)名称的来源。

在清理了约3米宽的小巷后,这里变成了画廊空间。两面墙上由叶蕾蕾画出埃塞俄比亚天使像。在天使画像的创作中,bigman在艺术上的天赋让叶蕾蕾刮目相看。知道bigman平日比较闲,叶蕾蕾就利用这个时间,耐心地教他用一片片的镶嵌片,来装饰天使画像。

Bigman逐渐沉浸其中,一片片破碎的镶嵌片,通过他的手重新组合贴在天使画像上。让叶蕾蕾佩服的是,Bigman远比自己想着有耐心和毅力。由于长时间站立,脚疼痛的他每三小时就要在冰水里泡,但bigman却忍受着身体的疼痛。一如既往,每天一早,他便迫不及待地去拼接。

对此,叶蕾蕾认为bigman的动力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bigman可以创造天使、创造美。这不是可以买到的奢侈品,它拥有转换的能量。“这是每个人灵*深处不可或缺的东西。”她说。

另一方面,随着非洲天使画像在bigman镶嵌下显得更美丽,bigman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对于一辈子极少听到肯定声音的bigman而言,他的内心十分舒服——就像在一个枯干的心田里来了滋润的雨滴。

Bigman后来真挚地对叶蕾蕾说:“明年叶蕾蕾还回来,我就不用*了。”Bigman的话再一次肯定了叶蕾蕾艺术创作道路的价值。

看到“怡乐村”的种种变化,最终叶蕾蕾辞去了艺术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中。

叶蕾蕾在回到“怡乐村”后一直待到年。在这期间,曾经令人惧怕的*贩子bigman逐渐成为镶嵌片(马赛克)拼接的大师,和叶蕾蕾一起创作。在他们和当地原住民的参与下,一座座艺术公园、园林、树林场、街道……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作品拔地而起。

后来bigman遵守承诺戒*,还组建“吸*人的聚会”活动,在翻新后的教学楼里分享自己的戒*经验。和其他深陷*品折磨的同伴互相鼓励、支持,共渡生命的难关。Bigman因此成为当地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去世时,为了纪念他,教堂中挤满了人。

颓败变资源,衍生的社会项目

“艺术可以转颓败为资源,扶弱势,成强势”叶蕾蕾说,事实也确是如此。“爱之屋、天使巷……“的修建,带动了社区人参与行动的同时,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也发生转变。随着艺术改造的成果被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怡乐村”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

从一个破碎的贫困黑人社区,到一个充满艺术与人文气息、美丽与繁荣的社区。在至的18年的时间里,叶蕾蕾带领的团队共创建了17座园林、整理了多块公园和绿地等,而这些完全向大众开发。

此外,怡乐村真正的核心是建筑项目中的社会项目——每一个被创造出来的项目都满足了原居民的需求。为此,叶蕾蕾曾和附近的小学取得联系,在“怡乐村”改造过的教学楼里,为当地的孩子提供教育项目,包括写作、摄影、雕塑、舞蹈、戏剧、手工等课程。

到0年时,接受过“怡乐村”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的超过名儿童、位青年;为了帮社区吸*孩子戒*,并教育其他孩子,叶蕾蕾还专门找到市*府的艺术委员会负责人,请他们为社区的孩子排练一出吸*者悲惨故事改编的话剧。

在没剧本、没演员和导演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叶蕾蕾是异想天开。但叶蕾蕾并没放弃,继续为此事奔走。最终叶蕾蕾的诚心让很多编剧、导演等前来帮忙,演员和故事则都来源于社区。年,由“怡乐村”改编的话剧在费城艺术大学首映,并大获成功。

怡乐村基于艺术社区的社会项目并不止于此。当美丽的事物让社区井然有序时,每个人独特的需求和创造力被释放出来,怡乐村也因此成为全国知名的美丽和希望并存的社区。目前,怡乐村已经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建设组织,上万社区居民受益。

长期的实践中,在叶蕾蕾眼中的艺术早已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感觉,也不是画几笔卖钱的画,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重新建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

“当人们投入其中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她说。北费城的经历,不仅是叶蕾蕾服务于怡乐村居民,也是当地居民协助叶蕾蕾下完成自己梦想的过程。最终,叶蕾蕾找到失落的东西,她内心打造的无尘世界也得以浮现。

怡乐村的成就让叶蕾蕾获得诸多荣誉,宾夕法尼亚州长为她颁发“杰出艺术家”奖章;时任费城市长斯特里特亲自来到怡乐村研究社区振兴的方法;全美社区发展工作人员、学者和艺术家们纷纷前往怡乐村参观学习;她还被多所大学授予博士称号。

3年,鉴于叶蕾蕾在艺术社区改造方面的杰出贡献,叶蕾蕾从全美1个参与角逐的非营利慈善组织中脱颖而出,成为福特基金会设立的“改变世界的领袖奖”金奖中——17位得主里唯一的华人。

赤足艺人:在破碎地区不断去创作

年,在为怡乐村获得福特“改变世界领袖奖”的一年后,叶蕾蕾提出了离开怡乐村。

在叶蕾蕾看来,自己最喜欢做的是艺术工程。怡乐村有许多的员工和项目,这迫使叶蕾蕾逐渐从一个艺术创造者变成一个管理者,精力都分散到关系维护、筹款…上面,而自己真正追寻的反而不能做。加上年开始,叶蕾蕾就带着“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理念云游世界,叶蕾蕾的身影已经不局限于怡乐村。

在见证了更多残破的地区后,叶蕾蕾更加坚定自己想做的事情。2年,她成立了国际非营利组织“赤足艺人”,利用北费城社区改造的经验,将艺术作为贫困社区建设和个人转型的工具。组织名称源于叶蕾蕾对中国过去“赤脚医生”悬壶济世又洒脱自由的羡慕,她一直梦想自己可以背个包包,里面装着画笔和颜色,满世界的作画。如今,叶蕾蕾实现了这个梦想,也无愧于“赤足艺人”这一组织名称。

“赤足艺人”成员由志愿者组织,没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叶蕾蕾为特定项目筹集资金,项目的实现,则是完全依靠链接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当地人民共同参与完成。截止到至今,叶蕾蕾主持的艺术社区改造遍布全球,其中影响最深的重大项目,一般持续数年。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科罗戈霍(Korogocho)的社区转型转换工程,以及为期十年的卢旺达治疗工程。

1、打开地狱之门的爱与希望

科罗戈霍(Korogocho)的社区转型项目是叶蕾蕾最早接触的非洲项目之一,年,叶蕾蕾走进非洲,刚到非洲就被眼前的贫困与落后惊住了。“你想象不到贫困的残酷,以及带给人的绝望。”她说。

叶蕾蕾所接触的是位于肯尼亚内罗毕郊区的一个名为科罗戈霍的贫民窟,约10万人生活在约1.5平方公里的拥挤区域,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之为mukurupeople,在斯瓦希里有“垃圾”意思。

因为资源短缺,很多居民就睡在垃圾场里,垃圾场在高温下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很多人二十四小时生活在这气味里,厕所里也没有水,洗东西时只用水简单冲冲,孩子们的衣服都是捡来的……

早上五点钟,第一辆垃圾车来到时。很多人涌进捡淘或许有用的垃圾。“只能用‘人间地狱’来形容那个地方。”叶蕾蕾说。

初到垃圾场时,叶蕾蕾不知道如何下脚,穿着鞋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医疗垃圾的废弃针头上。

同行的黑人小孩,却连鞋子都没穿,支撑这些孩子生存的很大动力是*品。“只有借助*品他们感觉迟钝下来,才能在这里生存。”叶蕾蕾心想。

面对这样情景,她不由问自己:“该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疑问,叶蕾蕾在探询下发现在垃圾场边缘有一座教堂,这是一个为成千上万人提供避难所的地方。

教堂中的神父亚历山大·扎诺特利是一个特别的人,除了行使神父的职能外,还与贫困的人生活在一起。

叶蕾蕾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画画的地方。与神父沟通后,很快叶蕾蕾就行动了起来。为了尊重当地文化,叶蕾蕾为当地孩子们提供颜料,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叶蕾蕾则将孩子们画出的东西放大。

随着和孩子的一同参与下,教堂的墙上逐渐充实起来。看到那些画出来的*、绿、红等颜色,她觉得这都是生命之光,是从太阳里来的颜色!

其中有一幕,让叶蕾蕾触动很深。

她作画时的颜料滴在梯子上,一位孩子看到后,用手指蘸了起来,好奇地看了又看,然后笑着点在自己的额头上。这一幕,让叶蕾蕾很感动,“颜色真的是有能量的。”她说。

随着教堂里色彩鲜艳的壁画出现,社区里人们的情绪也随之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叶蕾蕾并不孤独,随着“来自美国的艺术家与科罗戈霍社区居民合作作画”的消息传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叶蕾蕾的队伍中。

这期间,叶蕾蕾同一位非洲的雕刻艺术家合作完成一件非洲的唐俑,并把这些雕像作为守护天使,放在垃圾场附近。

“这种地方才是天使应该去的地方。”叶蕾蕾说。这一幕和“天使巷”的创作相似,同样是在一个危险和令人惧怕的地方,用来自非洲的天使来守护当地。在科罗戈霍,叶蕾蕾生活了三个月。她和当地居民、志愿者一同完成了天使、鲜花绘画以及雕塑。

之后,她们还举办了超过人的聚会。期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这次聚会还吸引很多外界人士的加入,嘉宾来自各大使馆、肯尼亚*府、私人基金会代表和大学的成员等。他们大多数人以往从未涉足这个贫困的社区。“像地狱的铁门被打开,引进了外来的空气和阳光。”叶蕾蕾解释说:“这个地狱就是科罗戈霍贫民窟,除非没地方去,否则没有人会来。这些人的到来,就像是阳光照耀到此。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有科罗戈霍,知道这这里也有天使的歌声。”

聚会上,这里的孩子合唱道:“欢迎欢迎,国外的朋友,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们,你们走了,希望你们可以再来……”

在这一刻,叶蕾蕾感叹地说:“或许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但我们目睹他们的苦,能在他们痛苦之时陪伴左右,让这些受苦的人觉得自己没被遗望,他们或许就会有希望,希望——是最好的礼物。”亚历山大·扎诺特利神父也有同感:“我们在科罗戈霍的见证很重要,当地居民感受到自己没被遗忘,自己也不会孤立的受苦。”

在怡乐村,叶蕾蕾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非洲,她则发现了爱与希望的能量。

她坚信地说:“在贫困无望之际,艺术创造就是寒冬夜晚时的烛火,带着温暖和希望,是完全漆黑时的一盏灯,别人看到这盏灯,别人也就来了。”

3个月的改造不是终点,就像“怡乐村”一样,叶蕾蕾在科罗戈霍的社区改造项目从年开始一直到7年。

这期间,叶蕾蕾与当地居民、志愿者、艺术家、社会组织等合作,让当地社区居民,特别是儿童参与绘画、面具制作、创意戏剧、摄影、壁画和雕塑制作的艺术项目中。

3年,叶蕾蕾与科罗戈霍的一家名为“LifeforLife”的组织合作,制作了大型彩绘横幅,警告年轻人艾滋病的危险,并教育他们预防方法。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还带动他们推出其它节日,包括通过城镇的仪式游行、公共歌曲、舞蹈、艺术展览和戏剧表演。

2、为期十年的卢旺达治疗工程

另一个较为知名的工程当属“卢旺达治疗项目”。这个项目存在的社会问题,要追溯到年4月6日到7月中旬间发生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有50-万的人死于非命,即便已经过了十年,经历这场劫难的居民内心,依旧有无法痊愈的伤痛与生活在阴暗恐惧的现状。

年,叶蕾蕾受邀至西班牙巴塞隆纳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会中,一位来自卢旺达的红十字成员JeanBoscoMusanaRukirande,讲述了卢旺达居民经历种族屠杀后的现状,这给了叶蕾蕾很大震撼。

会后,叶蕾蕾主动找到了JeanBosco,并约定在卢旺达见面,共同帮助当地的居民走出困境。在这之前,叶蕾蕾和JeanBosco并不认识。在莫名的信任下,叶蕾蕾如约来到卢旺达,JeanBosco也依约带叶蕾蕾到鲁巴伍地区(RubavuDistrict)如格约瑞村(Rugerero)一处埋葬种族屠杀事件罹难者的万人冢,以及邻近的一个生还者的村落。

由于种族屠杀粉碎了无数居民的生活,生还者的生活虽然仍持续进行,但如何帮助生还者找到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难题。受益于前面项目的经验。叶蕾蕾思考的切入点是“大屠杀引起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危机,还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危机’与‘转机’共存,她认为这或许是从破碎中创造新社区的转折点。

在JeanBosco的协助下,她们开始动员地方组织与社区居民。自此,叶蕾蕾开始进行双重标准——即修补过去与创造未来的“卢旺达疗愈工程”。这个工程旨在一方面纾缓心理层面的悲怆、恐惧与绝望,另一方面以实际的教育、建设、发展让居民看到未来的希望。

在修补过去方面。当地居民请求叶蕾蕾帮忙建造一个亡者尸骨的地方。

对此,叶蕾蕾曾自问:“当幸存者的亲人埋藏在这个地方时,当地居民如何才能被治愈?”最终,叶蕾蕾从一位幸存者口中获取到了灵感,幸存者说:“每次我经过那里,我的心都碎了,好像又被杀死一次。”

“或许可以将美的概念融入到这个建造当中”。最终,叶蕾蕾决定修建大屠杀纪念馆公园,并引导当地居民使用马赛克拼接和墙壁绘画的方式,来装饰这个让逝者安息,生者悼念的公园。

马赛克的拼接是一个耗费劳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村民可以通过在共同合作中建立信任,最终当美丽的图案出现时,当地居民能从中看到希望,激发勇气面对过去的暴力、破坏和伤亡。

而在创造未来方面。叶蕾蕾实施了转化心灵、改善环境和创造当地经济收入等计划,通过对幸存者社区为期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能培训,使得当地居民逐渐创造了自我繁荣的工作秩序。

这其中综合改造项目包括:为村民安装雨水收集装置、为所有家庭建设通风卫生设施、建立基本卫生系统、启动小额贷款计划、建设山羊和养鸡场;提供缝纫、篮子编织、葵花籽油生产、叶子生产木炭、太阳能电池板组装、艺术和雕塑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活动,通过在地的开发,增加当地收入。

通过在生还者社区进行这些工作,帮助当地居民看到未来的发展和希望。“只有当我们能充分理解并拥抱过去的悲剧,我们才能勇敢地走向未来。”叶蕾蕾说。

这项工程从年一直持续年,动员了约个女性单亲家庭、数百个幸存者社区的儿童、数十位从其他城市来的志愿者、从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来的专家以及从美国来的数十位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而叶蕾蕾好似一个希望的火种,在点燃之后迅速燎原,带来更多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献出自己的技能,为处在边缘徘徊的难民带来希望。

如今,叶蕾蕾参与改造的幸存者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大屠杀纪念馆为幸存者带来的治愈力量外。在创造未来方面的计划,太阳能的使用让老人不再担心买不起煤气或电,更多的孩子可以夜间阅读和完成功课,大人们也可以在夜间工作;村里的妇人在学会编织篮子等技能后,可以赚钱买到更多的食物、肥皂等,改善了生活质量;小额信贷的出现,让当地居民有机会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最终获得成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新房子……

卢旺达的治疗项目展现了艺术的力量,将破碎变为完整,将荒凉变为活力与希望,让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被人获得的奢侈品,也对人类灵*的福祉发挥作用。在绝望的地方创作艺术就像在冬夜的黑暗中点火。它照亮、招手、带来希望。艺术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艺术家可以在这种变化中发挥核心作用。

艺术变革的道与术

除了在辽阔且贫困的非洲外。叶蕾蕾还将艺术的变革力量,带给世界上更多的贫困地区,通过在确定的社区与当地的人和机构合作,这些项目有着促进社区赋权、改善物质环境、保护当地文化以及促进在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之所以有此功效,其核心离不开项目在集体创造过程中,让当地居民都参与进来,促进了社区的集体自豪感。

从北费城的社区改造,到非洲的社区改造,叶蕾蕾认为残破社区改造的经验是可复制的,但她提醒说:“所复制的不是形式,而是解决问题的意图和有机方法。”

她认为当项目有机地发展时,两个项目不应该看起来相似,每个项目的进展其本质是取决于各自的位置、时间、资源、文化、管理者以及相关人员的态度。项目的基础结构应该表现在其内部各个项目的多方面、多层次及关联;此外,项目本身还要具备灵活性、开放性、想象力和创新。

叶蕾蕾时常将自己比作一件雨衣。她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为下雨创造合适的气候——即首先必须有雨,再以需求来推动变革的愿望的达成。

而有了变革愿望后应该考虑什么?叶蕾蕾认为首先是了解它,艺术家需要创造并在行动中找到意义,如社区需要更美好的生活和未来;其次是评估现实,并了解可能的情况。如在干旱地区,人们可以种植树木,但如果没有资源,只能种植少数树木。

而叶蕾蕾的解决方案中,往往是通过艺术创造来建立这种可能。她认为一旦种植树木后,就需要花费心力来培育和维护,叶蕾蕾认为社区居民必须当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工作具有可持续性。

叶蕾蕾解释说:“最初的几棵树如果开始生长和繁殖,会吸引更多形式的生命,比如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树木如果被照顾可能繁殖,最终成为一片小树林,它们还可能产生水分吸引雨水。这一系列的步骤加以复制,就是社区改造的模型所在。”

对比叶蕾蕾在北费城黑人社区改造、卢旺达治疗工程…不难发现,社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后,当地居民就能够获得帮助并充分利用这些。

“成功孕育成功”通过展示社区管理资源的能力,社区可能会从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援助和支持,叶蕾蕾将这一系列的行为称之为“雨水艺术”。“通过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他们的参与确保了其可持续性。”这也是叶蕾蕾将自己的艺术称为社会雕塑(socialsculpture)的原因所在。

在具体工作中,叶蕾蕾的艺术,通常始于与人合作。因为叶蕾蕾认为“集体愿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

叶蕾蕾也曾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我就想要这个”,但实践证明贫困社区的居民同样具备天赋和想象力,甚至往往比叶蕾蕾做着更好。这一切也有基于建立信任、赋权和放手的原因所在。

最后,扩展到其他活动是与人合作后的重要一项,如讲故事、教育和在地经济建设。社区的生活面料成为叶蕾蕾工作的画布、创造力的燃料;人的才能和想象力成为调色板和工具。

在叶蕾蕾工作过的贫困社区,这个过程,建立在当地居民参与式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最终往往带来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当地居民对未来的希望。

征途并未终止

叶蕾蕾用艺术为社区变革创造了无数可能,虽然如今已经80岁的高龄,但叶蕾蕾的身上依旧可以感受到对于探索破碎之地并用艺术修复的巨大热情。

目前,叶蕾蕾在中国不乏很多长期的项目,其中包括台湾的“大溪梅花项目”和北京的“蒲公英(农民工子弟)中学转型项目”。

“大溪梅花项目”其所面临的问题是位于台湾大溪的偏远农村一所名为“美华国小“的学校,学校的主要学生是来自贫困家庭,学校则面临师生日益减少即将关闭的的现状。

为此学校邀请叶蕾蕾通过艺术来帮助学校完成转型。项目从年开始,和之前的项目一样,叶蕾蕾的到来起到了粘结剂的作用,让一批愿意提供劳力和技能的志愿者和变革社区里的人,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环境。

“蒲公英中学转型项目”解决的则是北京一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中学教育的学校面临的问题。在叶蕾蕾看来,这是一块宝地,学校本身是废弃工厂改建,学生多是外来子弟,不被人所认可,是一块天然的画布。叶蕾蕾的到来再次让志愿者、学校老师、学生聚在一起,从5年到年期间,历时五年完成了学校的第一次转型。

从最初的北费城“怡乐村”到“蒲公英中学”等。不难发现,叶蕾蕾非常重视孩子的参与,或许这也正应了圣雄甘地的一句话:“我们要在世界上实现真正的和平,我们必须从儿童开始。”

写到最后,引用叶蕾蕾曾说的一段话:“虽然我是一名视觉艺术家,但我将艺术定义为思维、方法和实施的创造力。制作艺术就是通过表达我们自己,敢于突破界限思考并采取行动来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当我们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地想象,运用我们的创新技能来实现我们的梦想时,我们就能通过这个过程将我们的精神转化为希望和喜悦。”

创造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无分年龄、性别、种族。在几十年的艺术工程征途中,叶蕾蕾向我们证明,艺术可以是殿堂里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也可以从天上到人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作画。

正如上文所言,艺术不仅是抽象的理论和感觉,或拿笔画几笔卖钱的画,也可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具,它可以重新建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们投入其中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

笔者自述

与叶老师的相识于年,在过去的几年中,自己无数次回看与她的对话,每一次回看都会收获很多,不久前再次和叶老师对话,聊了一下自己现在正在做,以及未来想要做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人的内生动力,也低估了破碎社区的巨大潜力,当我们被现有的东西禁锢时,最本质的东西,就被蒙蔽了光辉和可能,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做公益,也换一种方式做自己。

最有引用叶老师的一段话:

"Ididn’tjustdecidetoshiftfrombeingastudioartistintoasocialactivisttomakeartforthegreatergoodofthesociety.WhenIwasastudioartist,Ifeltsomethingwasmissinginmylife.Itledmesearching."

-LilyYeh

(本文经叶蕾蕾老师确认后发布,未经允许,请勿删减。)

(图片来自

1
查看完整版本: 80岁的她用艺术让人与人连接